香为佛使,燃香敬佛作为表达对佛法僧三宝恭敬和供养的重要途径,千百年来已成为深植于每个佛教徒心中的宗教习惯。礼敬佛陀并不在于敬香的多少,而在乎是否满怀虔诚之心。所谓心诚则灵,心香一瓣,普熏法界,凡有所愿,皆蒙感应。中共十八大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日前中国佛教协会倡导全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文明敬香活动,建设生态寺院。

当前位置:文明敬香 > 香供养仪

香供养仪


    供养是布施的别称。布施是直接与物赠人,而供养,则谓以至诚恭敬之心,奉物与有恩有德之人。佛法中,布施是行菩萨法之首,故供养亦是佛法中常行之法。
  佛弟子对三宝所行之供养,以十种物为代表: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最具代表性。香能普熏十方。而中国人对向之所以特别偏爱,是因鬼道众生仅能食香。故中国人祭祖,拜祭鬼神,皆用香;而花,果等物,鬼神亦仅摄其香而食,故香实为鬼神所食之主体,亦成诸供物中之主要者。佛事中以种种香方便易行,故法会,祭祖,常以香供养之。
    香的种类有立香,环香,卧香,末香,香枝等,可择用之。上香枝时,以双手食,拇指各捻两端,余三指直竖,举至眉心,而后以单手插入炉中即可。若大众集会,于唱香赞时上香捧,可随法师后供上。若自己独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礼拜即可。若入寺中,可于诸佛殿之香炉各上一炷,或三炷立香;上香先后以释迦(大雄宝殿),药师,弥陀,弥勒,观音,地藏,韦陀等次第,即先佛,次菩萨,罗汉,后护法祖师。然而如果地形,殿堂参次,亦可由前后依次上香。
    居家中,可每日清晨于佛前及祖先灵位前上三炷香,晚间亦以三炷香,三礼拜,一杯清水即可。上香时,虽香为少物,但应以至诚之供养心行之,则为报尊贵三宝及亡亲之恩已。
    佛前燃香时所唱之偈。称烧香回向文。常用者为华严经:“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证寂灭。”
    香表戒定慧真香,燃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和环境。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
  “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
  “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线香”是条状的香枝,它也叫做“仙香、长寿香”。据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或言仙香;杂抹众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云长寿香。其制纤长如线,故称线香”。
  “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不过古今以来,一些长老尊宿们,在拈香发语时,不论持用那一种香,多半都要说“此一瓣香……”。
  另有所谓“中香”、“信香”两个名词,那并不是另有其物。据禅林象器笺略说:“中香者:谓大香一片,中香二片也。信香者:开法出世,斋香寄师,通嗣法之信,此言信香”。又祖庭事苑云:“托香而表信也”。
  还有一种叫做“盘香”的香,它是用特长的“线香”,在干硬以前,弯成重叠的环状,以便持久点燃的“香环”。
  更有用较长的“线香”,在它干硬之前,弯成“福、禄、寿”等字形的“福寿香”。那是在喜事庆典的场合中使用的。
  在密教的法事里,由于“三部、五部”的分别,所使用的“香”也不一样。按其仪轨来说:“佛部”用“沉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
  再者:由于“香”的动用行使不同,后而有其不同的名谓。例如佛前焚香,叫做“烧香、拈香”。举行法事,颁赋众僧,叫做“行香”。吊挂屋室,薰除秽臭,叫做“悬香”。朋侣雅会,比试香质优劣,叫做“斗香”。
  世界上最宝贵最奇妙的“香”,是佛住世时印度的“牛首栴檀香”。首楞严经卷三曾说:“此香若复燃于一铢(二十四铢重为一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因为世间除了佛的福德之外,再没有人堪当受用那种妙香,所以在佛减度之后,那种檀木也就不复出现了。——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烧香供佛,当然是一种诚敬的礼仪、福德的庄严。不过我们还要能够藉物微心,体认自性的功德。——观心论说:“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断无明恶业,悉令消减。
  其正法香有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察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香,最为上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熏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上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