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寿
(2006年7月11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借大理崇圣寺开光暨方丈升座的殊胜因缘,全国各省级佛教协会负责人、各地长老大德及部分佛教期刊负责人聚集到一起,就如何贯彻世界佛教论坛共识等问题召开座谈会,共商佛教发展大计,法喜充满。座谈会围绕贯彻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共识,探讨中国佛教如何加强道风建设、人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探讨佛教期刊如何发扬佛教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在以戒为师、弘扬正信、净化人心、倡导正行方面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许多共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会议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内容丰富,开得生动活泼。会上大家聚精会神,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提高了认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这次会议受到中央党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宗教事务局徐远杰司长出席会议并致词。大理州赵立雄州长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云南省和大理州、大理市党政领导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大理市政府和崇圣寺为承办此次会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会议的成功举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专程莅会指导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徐远杰司长及大理州、大理市领导同志表示诚挚谢意!
座谈会上,我们分别听取了一诚会长的重要讲话、国家宗教事务局徐远杰司长的讲话,听取了圣辉副会长《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宣传贯彻论坛共识》的主题报告。一诚会长的讲话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加强道风建设和人才建设,要把整顿道风,培养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在不长的时期内,使道风建设和人才建设有一个根本的改善。徐远杰司长的讲话指出,座谈会是继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之后,中国佛教界举行的较大规模的会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作为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宗教会议,影响巨大,好评如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举办之后,我们有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各界也对中国佛教寄予了厚望,我们要有责任意识,要探讨怎样才能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历史使命;探讨如何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理念落实为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徐司长的讲话,给当前和今后中国佛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
圣辉副会长的工作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以来,一直把道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及抓好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报告强调,我们举行本次座谈会,就是要借助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召开的殊胜因缘,探讨如何将论坛共识贯彻下去,落实为具体行动;探讨在经济大潮中如何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尤其是道风建设、人才建设,以戒为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探讨佛教期刊如何坚持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报告还指出,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的佛教荣辱观:“以爱国爱教为荣,离经叛道为耻;以勤修三学为荣,犯戒空谈为耻;以禅悦法喜为荣,低级趣味为耻;以谦虚惭愧为荣,憍慢浮躁为耻;以感恩随喜为荣,贪著嫉妒为耻;以和合大众为荣,拉帮结派为耻;以培德惜福为荣,奢侈放逸为耻;以利乐有情为荣,损人利己为耻。”圣辉副会长的工作报告,内容丰富,实事求是,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对于宣传贯彻论坛共识,进一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促进中国佛教更加健康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座谈中,大家对如何认真贯彻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共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佛教自身建设,如何切实做好佛教期刊编辑发行宣传工作,展开了充分讨论。大家认识到,中国佛教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道风建设和人才建设上,与社会和时代对佛教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加强中国佛教自身建设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也给佛教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有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思想和行动上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特别是道风建设和人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心开始,以戒为师,共同推动中国佛教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会议中大家发言热烈,讨论深入,求真务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必将为推动佛教自身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根据党和政府对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将主题确定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既契合于佛教教理,又顺应了时代机缘,受到与会各国人士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一颗净化的心灵,去影响一个寺院、一个佛教团体,乃至全体佛教界,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影响整个世界。
二、从心开始,必须从我做起,加强道风建设。切实加强道风建设,是当前中国佛教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侵袭到佛教肌体中来,佛教道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不少僧人存在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不正、生活糜烂的不良现象,甚至有些僧人为了名闻利养,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行贿受贿、违法犯罪。这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危及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各级佛教协会和寺院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加强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戒为师,弘扬正信,勤修三学,依教奉行。汉传佛教僧人必须坚持独身、素食、僧装,具足威仪。对于违犯戒律、败坏道风者,应视不同情况严肃处理。
三、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戒定慧等持。“以戒为师”,就是严守戒律,防非止恶,遵守佛教的行为规范,息灭“贪瞋痴”三毒;“以法为师”,就是要正知正见,坚定信仰,端正认识和态度,自觉抵制各种邪知邪见。只有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才能安顿身心,上弘下化,利益群生,慧炬常明。
四、近几年来,教内外出现了一些对佛教的片面理解,将人间佛教解读为佛教世俗化,将“佛教是文化”解读为佛教等同于文化,还有人将汉传佛教殊胜的禅法泛化、庸俗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佛教界的思想混乱,助长了佛教商品化、庸俗化的不良风气,使佛教神圣性资源大量流失,使佛教正法有边缘化的危险,严重干扰了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我会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了辨析、澄清和抵制,组织有关人员在《法音》等佛教刊物上发表文章,对当前佛教若干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将有力促进佛教界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维护佛教的清净、庄严和神圣,应该引起全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
五、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佛教界恢复或创办了近百种佛教报刊,为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信正行,促进佛学研究,弘扬佛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外界了解大陆佛教的重要渠道。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刊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各级佛教协会都要加强对各类佛教刊物工作的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对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法师、居士和专业人员,要给予关心和支持,促进全国佛教期刊的健康发展。同时,各级佛教期刊要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国佛教协会发布的文件和指示,围绕全国佛教的中心工作,积极学习和宣传中国佛教协会的决定、决议和指示,宣传政府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贯彻我会第七届理事会的精神,贯彻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共识,为加强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各位同仁,贯彻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共识座谈会,是一次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的会议。各位回去后,要将座谈会的精神传达好,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