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主席 潘·瓦那密提)
尊敬的诸山长老、女士和先生们,
对于受邀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我感到非常荣幸。尽管我本人不能亲自参加论坛,但是得知许多尊贵的客人莅临此会并在富有远见、受人喜爱的主人那里受到热烈欢迎,令我感到非常欣喜。这次聚会很好地标志着我们佛教徒团结合作,通过我们的良好生活正确地实践佛教和宣传佛教。
身为佛教徒并被教导按照佛陀的教义去做,这是我们的幸运。通过佛教,我们了解到因缘法以及践行诸如慈悲、忍让、智慧等伦理价值观的意义。由于一切众生都受到因缘法的影响,所以他们因其所为而受其所报。他们在生死轮回中同是沦落人。因此,对于拥有同样生命形式的其他众生,他们应当怀有同情心。换句话说,一个相互依存的和谐世界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共同伦理,而佛教教义和实践对这种伦理贡献良多。
根据佛陀的教导,没有任何一种幸福比和平更重要。我们可以在适度的生活和始终平和的心态中找到和平。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小心谨慎,因为如同三藏经典所说,我们的心是一切善恶的根源:人应当远离诸恶,养护诸善,自净其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的心是清净的,那么我们就能避恶趋善,在言语和行为上做有益的事情。
不只是佛教,而且联合国也肯定了人心的重要意义。当联合国在“二战”之后成立时,由所有成员国签署的《宪章》是这样开宗明义的:“鉴于战争是由人类的内心生起的,和平的堡垒也应当在人类的心灵里树立起来。”令人惊奇的是,在《法句经》里也能找到类似的句子:“诸法(精神上的)皆以心为驱,以心为首,为心所造。以不净心而言而行,则诸苦纷至,如轮随引车之牛尔。”
佛法认为,和谐的世界在于人心。由于心是言行善恶的根源,所以心应当得到训练并且最终得到净化。根据《法句经》所言,我们知道了人心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它既能给世界带来利益,也能给世界带来灾难:
不善心所为之害,虽怨敌莫及;善心所致之益,虽父母亲威莫能致。
战争、冲突、罪行和暴力的根源是心灵的污垢。对于佛教徒而言,世界上充满了痛苦,这需要通过自律、慈悲、忍让、禅定和智慧的践行予以克服。
通过自律,人们会了解到总是和义务、责任交织在一起的人权的意义。佛法不把权利和责任分离开来。建立在自恋和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关于权利的意识不受提倡,因为它不能产生和平与幸福,任何人都无法在不对自己以及他人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拥有幸福。我们知道一切众生总是在寻求幸福、躲避痛苦。我们有权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和平和安全地生活。因此,保护一切生命和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当以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把我们自己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佛教关于适度和知足的中道教义可以平衡人类的经济和环境需要,并且带来一种受到约束的生活方式。
通过悲愿和忍让,我们可以在多样性中平和地生活。三藏中的《法句经》提倡这样一种类似于祭司(婆罗门)的生活:
善待其它生灵,不管它是弱小还是强大,既不杀戮也不引起杀戮,这样的人我将其称作真正的婆罗门;
以德报怨,在强暴者中保持温和,在贪婪者中远离贪婪,这样的人我将其称作真正的婆罗门。
我们通过佛教得到锻练,克服自己的原始本能,并且鼓励对他人予以帮助。比如,尽管出家人主要关心的是追求涅槃,但是他愿意为其他人从事一些活动。根据佛陀的教导,出家人应当独处,以便为了自己的觉悟而进行禅修并在精神上训练自己,但是他们的义务也包括教导其他人获得涅槃。
为了培育美好的心灵并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还需要进行禅修。禅修是关于慎独的功夫。不管我们什么时候留意自己的思想、言行,我们都会意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动作。我们会为做了错事而羞愧,因而就会不让自己做错事情。禅修是关于和平的普遍适用的方法。由于禅修是让心灵平静的方法,所以每天进行禅修的人就会远离战争。简单地说,禅修可以让世界保持和平,鼓励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并在所有人民中间增进全球性的理解。最重要的是,禅修是通向智慧的途径。
智慧是存在于正见之中的知识,它与值得称赞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个智慧的佛教徒是心胸宽广的,他可以过着一种适度的生活,可以和与其不同的人们愉快地相处。
佛教关于善待一切众生、容忍以及其它精神品质的学说激励我们朝着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努力。类似地,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在其章程中予以声明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为保护人类和平与和谐以及一切众生的幸福而工作,并与有着同样目的的其它组织进行合作”。这次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着这项使命而联合起来的良好机会。因此,我们透彻地研究我们的佛法并且相应地进行实践。凭借我们的正见正行,以及我们的团结与使命,我们一定会实现我们的目标。
愿诸位共承三宝吉祥。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潘·泰阿里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