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导人在日本聚会,我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首倡“黄金纽带”构想,得到三国佛教界一致认同和积极响应。1995年、1996年、1997年,相继在中国北京、韩国首尔、日本京都召开了三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掀开了中韩日佛教在新时代友好交流的新篇章。今年11月26日至27日,第十六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三国佛教领导人再聚首,共叙法谊友情,必将使中韩日佛教“黄金纽带”关系更加熠熠生辉。

当前位置:历次会议 > 第十次会议(北京)

觉醒: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佛教:世界和谐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中国佛教代表团觉醒法师作补充发言

 

    历史悠悠,长河漫漫,佛光普照,世界祥和。二千五百余次的年轮更迭,佛教以耀眼的光芒照彻世界,在启迪昏蒙、开启智慧、指导人生、净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千五百余年的辉煌与沧桑,铸就了佛教坚毅而独特的性格,不畏艰难、积极入世、化导群生、构建和谐、维护和平,是佛教一贯坚持的理想和信念,正是靠着这种理想和信念的策励,佛教的传播区域日益扩大,世界各国人民对佛教的了解逐步加深,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历史跨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前进的号角吹出了更为强劲的音符,科学昌明发达,技术突飞猛进,社会财富急剧增长,思想文化日趋自由。但是,人类文明的前进必然要付出相应沉重的代价。生化武器的制造、克隆人的研制、恐怖战争、地区磨擦、种族冲突、邪教肆虐、强权政治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发展的进程,极大地威胁着人类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为此,社会各界普遍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稳定产生了忧虑。
    定于每年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佛教会议,正是为了解决类似忧虑而举行的亚洲佛教峰会。三国佛教会议的定期举办,为凝聚亚洲各国佛教徒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努力,提供了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为世界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团结,架设了一道亮丽的彩虹。本次会议以“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为主题,积极探讨佛教之于世界和谐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佛教之于世界和谐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自身内蕴的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古代乃至近现代哲学史上,佛教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中外众多哲学家所推崇。这与其本具的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一)、就其对人心与社会的关注而言,佛教在净化人心、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但是物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贫富悬殊、精神贫乏、社会动荡、地区冲突、军备竞赛等诸如此类的“时代综合症”。社会风气的混乱呼唤着有效的引导和治理,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在这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来也不会例外。
    首先,佛教素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作为其立足社会的根本,始终把觉悟世间、改造世间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其次,整个佛法所揭示的都是社会人心的种种境遇和弊端,以及为此所提供的对治之道,经中处处可见对佛国净土的描述,“心净则国土净”则又将人们的心灵与所处的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第三,佛教向来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心肠曾让千千万万的受苦生灵得到庇护,无论是资金援助还是物力相帮,体现的都是佛教主动关心社会、安抚社会、改造社会的积极入世精神。
    第四,佛教本身内蕴着一整套改善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的办法。要求人们首先必须去除贪、嗔、痴三毒,以平等心、公平心、公正心去看待一切人和事。在肯定人们的主体意识的前提下,佛教主张将单个的人置身于社会洪流之中,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同心协力,共同构筑一个合理有序的新型的“平等、民主、文明”的理想社会。上述四大优势表明,佛教具有净化社会风气的天性和本能。
    (二)、佛教的道德提升理论,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改善大有裨益,有助于人类道德的养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佛教本质上也是一种道德性宗教,佛教的基本道德范畴──五戒、十善普为社会所认同,而《阿含经》所确立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道德原则,更是把止恶扬善以及心灵的净化视作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石,大乘佛教广行“六度”的要求则又将普通的道德水准作了以开发无上智慧为最终目的的提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佛教主张以“四摄法”来处理,对于单个家庭的和睦相亲、对于整个社会的和睦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当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严重失衡的状况下,佛教的和谐理念有助于引导科学研究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和平利用。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繁荣、提高人类文明程度的同时,也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给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原子弹、导弹、生化武器对人类和平的威胁自不待言,即便是当今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也将贻害无穷。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条文对基因技术的研究范围加以限制。但是法律的约束力是靠强制措施来实现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工作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要靠疏导和净化才能解决。而承担疏导和净化工作最合适人选首推佛教。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同时依缘而起的一切又都是没有实体、不可执著的。人生如此,物质世界同样如此。一切对物质世界的痴迷和妄执都是佛教“缘起论”所反对的。其次,佛教要求人们抑制对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的享受,息灭贪欲、嗔恚、愚痴等不健康的心理,强调宁静淡泊而行于中道。第三,佛教力主开发人类潜在的无上智慧,将人类思想中丑陋、污秽的成分彻底清除,从而以纯洁、美妙、清净的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既能视一切如同己出,又能视一切如同他出,从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慈悲之心与乐拔苦,以行“八正道”严于律己。试想,倘若世人都能以佛教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物质存在,那么科学的昌明指日可待,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理想终将化为现实。    

    佛教所内蕴的上述潜能,为其长足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文基础。世界文明发展赋予佛教以重任,佛教对于维护世界的文明与和谐责无旁贷。
    (一)、以平等为基础谋求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平等的思想及其主张,乃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核心之一,其超越阶级偏见、重视道德提升、排除人为阶级、强调四姓平等的主张,无不出自于和谐的需要。大乘佛教积极倡导平等、民主、和平的生活环境。和谐文化与社会素质的养成,首先必须以社会和价值的平等为基础。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种族以及各个文化价值体系之间,不能达成彼此平等的人类社会共识,便很难获致世界的和平。只有胸怀慈悲心,以平等观念对待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够彻底摒弃自私和执著,平等共荣;只有人我互易、设身处地的平等方式,才能够共容共存、同体共生,从而在人我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的宗教之间,再现和平、和谐的希望。
    (二)、以智慧为依托创造永久和谐
    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能够思想的特殊的生命存在。人类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以及欲望的方法,既可以带来和谐与平静,同样也可能因思想的偏激或极端,导致行为的激进或暴力冲突。因此,智慧的和谐,实质上也是心灵和谐的重要层面。佛教的和谐思想充满着智慧的特性,以智悲圆满、信行一体为基础,通过现实内心的转变,实现缘起性空的“和谐”与“和合”本质。佛教以智慧为依托的和谐精神,因此而显扬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三)、以慈悲为出发点呵护和谐
    人类进入廿一世纪,科技文明呈现出高度发达的态势,但是人类社会却因此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与物质文明、科技进步相比,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佛教倡导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能够为此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方法,启迪人们以四摄法来施行慈悲、实践慈悲,并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用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声化导有情,从而让慈悲精神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注入社会和国家的肌体之中,踏踏实实地构筑起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四)、以全球为着眼点构建和谐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极大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工业社会的日益繁荣给人类带来的污染更是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由关注人类自身逐步过渡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佛教的缘起理论及戒杀实践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徒可以通过大力弘扬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诸如:从缘起缘生的角度提醒人们,在开发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慈悲济世、戒杀护生的角度,宣扬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从少欲知足的角度,劝导人们爱惜生灵、保护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示范,带动全社会共建健康有序的文明世界,从而以全球为着眼点构筑起世界和谐的大厦。

    世界呼唤慈爱,人类倡导平等。永恒的和谐、不朽的安宁,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景。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和谐不会凭空到来,也不会形成于一夜之间。未来的恒久和谐,需要我们从心灵净化做起,踏实践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一体精神,以无私无畏的气概、以推己及人的胸襟,置身于社会洪流之中,自行化他、普度众生,从而集全社会之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筑和谐世界。
    愿佛陀精神永放光芒!愿和谐之花绽放全球,开遍世界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