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导人在日本聚会,我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首倡“黄金纽带”构想,得到三国佛教界一致认同和积极响应。1995年、1996年、1997年,相继在中国北京、韩国首尔、日本京都召开了三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掀开了中韩日佛教在新时代友好交流的新篇章。今年11月26日至27日,第十六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三国佛教领导人再聚首,共叙法谊友情,必将使中韩日佛教“黄金纽带”关系更加熠熠生辉。

当前位置:历次会议 > 第十次会议(北京)

永寿:以佛陀的智慧 促进世界和谐——实践普贤行愿 构建世界和谐

中国佛教代表团永寿法师作补充发言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各位大德、各位同道:
    在此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我们三国佛子如约而至,相聚在这风景如画的千年古都---北京,举行“第十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是继去年十月在日本京都、奈良举行第九次交流会议之后,我们又聚会一处,共转法轮,增辉佛日。同时也为未来的友好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前启后,初中后善。我们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充满着无上的法喜!
    去年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我们向全世界发出了佛教界的声音——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表明了心是万法的发端。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始终应该重视这一点。佛教认为,世间法里,心为根本,心为前导。出世间法里,慧为其主,慧为根本,慧为前导。所以转妄心为智慧,以智化情是构建和谐的根本。
    世界的安宁和谐取决于对以下几大关系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身心的关系。而佛教认为,解决的金钥匙就在我们的内心。只有我们内心得到了安宁,以上几大关系才会达致和谐的境界,进而社会、国家、世界才能得到安宁和谐。如何使自己内心平和?如何能让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生?这就必须依靠智慧的观照。佛教如是说。但是,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何以选择?如果独具慧眼,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仍盛传不衰,这是因其所独具的净心、修身、治国的殊胜特质,佛陀的智慧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仍在为现代世界的和平安宁作出贡献。
    佛陀的智慧就是非暴力、无诤、和谐的智慧。众生可以通过修习佛道使身心达到和谐,最终可证入“圆融无碍”的解脱之境;依佛陀的智慧,可收国家安宁、世界和平之效。小至个人、大至世界,都可以是佛陀智慧的受益者。
    佛教和谐的思想体现在其教义之基石--“缘起”法则。所谓“缘起”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说明了染净因果关系。和谐、烦恼之因皆统摄于缘起,即和谐与烦恼不二,此非否定和谐与烦恼的差别,而是说明集起与还灭的内在关联,其根本在于破无明而生明,如实知见,则烦恼化和谐。
    世间众生相依相存,同体不二。欲和谐相处,则需发扬“六和敬”精神。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比如“戒和同修、见和同解”指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利和同均”要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缩小差距,缓和矛盾促进和谐。“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与团结。从创教至今,和谐思想和精神一直贯穿于佛教的整个教理教义、个体践履及其教团生活之中。
    佛教和谐的思想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符合构建全球一体的价值目标。人类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终极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几大关系的和谐。佛教的和谐思想与这种价值目标高度契合。正因为此,构建全球和谐社会需要佛教发挥作用,佛教也必将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将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大慈大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渡众生”等思想更是要求我们应和谐相处,从点滴做起,做到宽恕待人、和睦家庭。国家、民族之间亦当如此。近年来,佛教伦理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传统教义中涉及到有利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内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引申,以解决现代社会唯科学化对社会、人心产生的弊端。
    佛教注重正心、修心、净心,有利于和谐社会良好心态的形成。佛教认为,主体意识支配主体行为,任何道德只有内化为主体素质时,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因此必须把正心、修心、净心作为道德修养之根本。佛教强调,正身必先正心,心正则身正;正心需要修炼,即要修心和净心,修心和净心的关键,是去除“贪、瞋、痴 ”三毒。而三毒根源是于对“我”的执着。“我执”炽盛而生“贪”,心即为物役,终日不得安宁,一旦贪欲受阻,“瞋”就随之而生,心中充斥着不满、烦恼和憎恨的情绪。“贪、瞋””源自“痴”。贪欲害人,然而人人却“痴”于名利而无法自拔。只有通过修心、净心,通过佛陀的般若之智,才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清除一切烦恼、杂念,达到清净至善、和谐圆满的境界。
    以上佛教的主张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方,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和生命力。但是,只有在实践中,佛陀的伟大思想才会发出熠熠的光辉和无尽的感召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佛陀智慧的引导下,智行并重,精勤实践。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践普贤行愿之精神。
    在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作为佛法的化身,与三世诸佛法身相等。因此,普贤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普贤行愿就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今天,如果我们能结合当前社会的特点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进行智慧的诠释,就能诠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从而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
    普贤行愿的主要内容有“十大行愿”、“十忍”、“忏悔六根”等诸法。按我们的理解,“行”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具体就是修六度、四行,这是修习佛法和学习普贤行愿的目的;“愿”就是理想, 树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要把利己和利他结合起来,这是普贤菩萨的“愿”,也是佛的“愿”,也应该是我们众生的“愿”。只有树立了理想、努力实践,才能得到菩萨行愿的智慧加被,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个人的作用。
    普贤菩萨的十种广大行愿包括了十种实践和理想,突出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也是对佛陀和谐思想的实践,内容丰富精彩。就普贤行愿的内涵来说,在突出大行的同时,也包括了大悲、大智、大愿的内容。
    普贤十愿分别是,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中第十愿具有总结的性质,最为重要。该愿意思是把实践前面九种行愿所积累的功德施还给众生,使其获得幸福,这种行愿饱含人间情怀,散发脉脉温情,充溢奉献精神,成就众生完美;同时,也是祝福他人,祝福人类。这种行愿也是菩萨心肠的绝妙写照。对于该愿的具体内涵,经文中说:“若诸众生因其集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既是大乘菩萨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通向世界和谐与和平彼岸的菩提之船。
    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峨眉山,为了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目标,峨眉山僧众努力实践普贤行愿,并将普贤十愿转化为峨眉山佛教“五大精神”,落实于庄严道场、弘法利生的行动中。这“五大精神”分别是:一、爱国爱教、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二、与政府、社会团体的广泛协作精神;三、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四、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五、全山上下、同心同德、协调一致的团结精神。
    为满足四众朝圣、修学、教育的需要,弘扬普贤大行精神,确立普贤道场建设理念。峨眉山僧众以佛、法、僧三宝寓意,把峨眉山比喻为一尊佛:以金顶为代表的高山区表征佛之头,是朝圣中心,寓意“佛”;以万年寺为代表的中段区表征佛之身,是修学行持中心,寓意“法”;以大佛禅院为代表的低山区表征佛之脚,是培育僧才的中心,寓意“僧”。根据《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的含义,峨眉山佛教界在金顶创建了一尊全世界唯一的、高48米的十方普贤菩萨坐像,耸立云霄,光照大千,满足了信众和游客朝圣的需要;并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融修行、教育、弘法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佛禅院。佛协还设立了菩提心功德会,经常开展“献爱心,行慈悲,送温暖”的活动,如资助贫困学生,慰问孤寡老人等。这些都是实践佛陀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间净土的具体行动,也是峨眉山佛教“五大精神”的体现。
    就国内佛教对外交流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界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也是实践普贤行愿、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韩、日三国佛教界每年的友好交流,被誉为“黄金纽带”。对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维护亚洲和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等活动加强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联系与交往。近年来,佛教界组团出访越来越频繁,选派僧人赴国外高等院校留学深造也成为正常的教育活动。大批的佛教徒走出国门扩大了交往,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中国佛教在国外的知名度。同时,国外佛教界人士来我国结缘也屡见不鲜。佛教己成为连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桥梁,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也信仰佛教,虽然政见可能不同,但在共同的信仰这一点上却能找到共同语言,容易达到求同存异、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目的。佛教界开展的各种国际交往活动,有力增进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尽量减少国际上的不安定因素,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佛教界以佛陀和谐智慧为指导,发扬普贤大行精神,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世界和谐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夙愿,也是广大佛教徒的期盼。让我们在佛陀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精勤实践普贤行愿,实现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让世界恢复和谐,让人类永享安宁与幸福!
    祈愿大众!
    积善聚美同登菩提路,和谐精进共享行愿果。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