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禧三年(1019),"是岁度僧二十三万百二十七人。尼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佛祖统纪》)。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以化城寺为中心开始出现"宝塔香灯诸洞见,石楼钟馨半天闻"的兴盛局面。天台高处也陆续建成一批寺院...【详细内容】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传播的线路,除了陆路由西域而到中原、江南外,还有经过海路到达吴楚的线路。而九华山正处于"吴头楚尾"的中间区域。"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三国时期佛教传人吴地丹阳郡(指今安徽东南部)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始传九华山区。据明嘉靖《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清嘉庆...【详细内容】

唐开元末(约740一741),"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九华山),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释张檀所建之寺,名曰化城。张檀"广度男女",虽为当地民众接纳,但遭时豪长吏不明就里而荧废化城寺。值其时,新罗僧地藏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行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至德初(约757),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僧人檀号化城寺址)...【详细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中,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庙产兴学"运动;同时,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和教师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反帝反封建口号,其中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和排斥。此时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寺庙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九华山区因远离京城,寺庙虽有兴废,但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民国2年(1913)年,青阳县佛教分会成立,次年易名为九华山佛教会。该会为"本山总机关,由丛寮组织之。性质与地方自治相近"...【详细内容】

朱明王朝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甚为"宽容大度"。朱元璋有当过八年和尚的特殊经历,故深知熟谙佛教具有"绳顽御恶"、"佐王纲而理善道"等巨大社会功能,亲自撰写《心经序》等赞颂佛教的文章80余篇,收录于《御制护法集》中,同时他对佛教杂秽污浊之流弊洞察秋毫,大力整伤僧纪,革除弊端,立酷刑峻法以治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二十七年(1394)正月,先后颁布《申明佛教榜册》和《榜示佛教条例》...【详细内容】

清代佛教政策继承明代。清帝王虽然对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对汉地佛教也极力崇信。世祖顺治曾召玉琳国师到京说法,并命选僧1500人从其受戒,以表示对汉族地区佛教的扶持。其次,圣祖康熙出巡常住名山巨刹,并赋诗题字、撰制碑文,以示对佛教的兴趣浓厚。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次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四十八年(1709)再次派内务府广...【详细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华山存有寺庙90余座,僧尼200余人。九华山佛教的格局仍然是继续维持历史上前山(九华街、天台、闵园)、后山(青阳县朱备镇)一个整体。前山、后山住持可以统一调整调动,九华山佛教会的领导班子由前山和后山寺院负责人共同组成。为保护佛教名山,人民政府在九华山建立了管理机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解散旧的九华山佛教会,由各寺庙召开代表会议处理佛教内部事务...【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