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芬陀普教 佛山梵宇
  • 百岁宫

     

     

     九华山百岁宫

     百岁宫外景

     百岁宫一角

     百岁宫五百罗汉堂

    百岁宫五百罗汉堂内的佛像

     

      百岁宫,全国重点寺院。初名摘星庵,俗称百岁庵,又名万年禅寺,明末清初俗称百岁宫。高踞东崖(插霄峰)摩天岭,气势非凡。岭周有飞来石、鹰石、棋盘石、伏虎洞等胜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海玉(字无瑕)从五台山到此结茅禅修,其居名“摘星庵”。明万历七年(1579)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天启三年(1623)海玉110岁圆寂,3年后启缸,其肉身颜面如生,徒众为之漆体涂金成文像,供奉于亭塔内二崇祯三年(1630)救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花宝藏”,匾额“为善为宝”。同年,海玉徒弟慧广主持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寺名“百岁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毁于火灾,六十年(1721)住持僧三乘重建。僧玉明、玉学相继住持。雍正十年(1732)住持福行。乾隆年间传戒。嘉庆十九年(1814)住持德念重修。道光年间住持宏楞重修,建首师殿,名“万年禅寺”,遂成“十方丛林”。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住持宝身重建,并赴京请回《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海玉肉身,明、清帝王所赐金印、玉印以及海玉抄写的《血经》等完好无损。光绪二十八年(1902)住持百岁宫常修中兴,并于宣统三年(1911)新建百岁宫下院(位于迎仙桥西南侧)。民国6年(1917)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赠额“护国万年禅寺”,并题竖匾“救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民国6年(1917)、民国21年(1932)两次开坛传戒。民国时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83年重塑佛像,重新为海玉肉身上漆、贴金。1986年住持应观请塑弥勒佛像1尊,高宽均达2米。今存钟、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现存百岁宫为清代民居式建筑,坐北朝南。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远观如通天拔地的古城堡。其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逐步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山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1层楼,而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仅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35米,为5层楼。而屋顶竟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大殿长19米、宽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完则依地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人同一层楼的肉身殿,内供明代无瑕真身。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殿宇宏大,错落有致,层层相通。岩石与殿宇及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95一1998年,住持慧庆发心在百岁宫的南面东崖之巅兴建“五百罗汉堂”。坐东朝西,占地640平方米;两层仿古宫殿式建筑,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高巧米、长35米、宽18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门前广场约1500平方米,广场底下是依地形而建的一层寮房。南端是一层4间寮房。罗汉堂内底层大殿供三尊大佛及地藏、普贤、大势至等菩萨塑像。楼上满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百岁宫五百罗汉堂的建成,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是首创,也为九华山新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