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芬陀普教 佛山梵宇
  • 甘露寺

     

     

     远眺甘露寺全貌

     九华山甘露寺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甘露寺藏经楼

     甘露寺内仁德法师像

     甘露寺一景

     

      甘露寺,全国重点寺院。清代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位于九华山二天门盘山公路下段一侧定心石下,周围古木参天,修篁避日,清泉涂涂,岚气蒙蒙。清黄华诗云:“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万松藏古寺,孤月上寒坡。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欲穷诸胜览,秉烛问檀那。”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俗名杨通愣,江苏江阴人)云游九华,见此处幽草蔽天,清泉漱石,宜构兰若,必代有高僧,乃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庵(一称“洞安”)法师闻之,遂即离洞,发心募建丛林。青阳老田吴村吴尔俊慨然以山业施之,破土建寺。开工之夜,满山松顶,降生甘露,人称奇迹,视为神人应兆,故以“甘露”名庵。洞庵法师在此两度登坛传戒后,退居伏虎洞禅修。乾隆年间(1736一1795)住持传灯、优昙相继扩充殿宇,开坛传戒,寺成丛林。道光十六年(1836)住持青莲扩建。咸丰三年(1853)住持圣传,时寺遭兵癸。咸丰八年(1858)住持恩浩重修。同治三年(1864)复遭兵毁,次年住持法源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大甘露寺航募修,并于次年人京请回《藏经》一部。光绪末年甘露寺都监僧常恩,91岁时自以香汤沐浴,更衣礼佛,与众辞行,端坐蒲团安详而逝。装缸3年零6个月,肉身不腐,其徒装金供养于寺中(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民国初住持常贤,谨遵佛制,添建殿宇。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甘露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再修。1985年重塑佛像并上漆、贴金。1990年在此开办九华山佛学院。甘露寺现存大雄宝殿、配殿及寮房坐南朝北,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成,因地制宜,布局灵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九华山佛学院在大雄宝殿后面山坡上新建藏经楼,坐南朝北,两层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琉璃瓦顶,双重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底层为禅堂,上层为藏经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在大雄宝殿西侧重建斋堂及附属用房,皖南民居式,马头墙,青筒瓦,分别为5层、4层、2层,建筑面积4360平方米。2004一2006年,藏学法师对大殿和配殿进行重修。现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