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化城寺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坐落在化城寺内
化城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
从化城寺山门前的放生池
化城寺,全国重点寺院。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南。四周环山如城,东眺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明嘉靖王一愧《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陆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迂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曰‘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间,乡老胡彦在此建寺,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阳乡绅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于是化成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僧地藏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菩萨化身;宋代出现地藏大师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之说,化城寺遂辟为地藏应化道场。化城寺历经兴废,但代有名僧、官府和乡民的护持,一直位居九华诸寺的中心地位。唐代诗僧应物、冷然等留有吟咏化城寺莲宫胜境的诗篇。宋代高僧宗呆(1089一1163)曾朝礼九华。示寂后被九华僧众尊为“定光佛”示现,铸铁佛像(坐像)供奉(原置化城寺藏经楼,已毁)。南宋末住持僧广宗,被尊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年住持僧真观,被尊为无象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住持宗琳重建殿宇、廊庞、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并建土库、方丈寮,使化城寺成为九华山总丛林。宣德二年(1427)住持法鉴重修殿宇。
化城寺宣德十年(1435)住持福庆、寺僧了然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祖师、伽蓝、金刚、天王等殿,扩建东序寮房。正统十一年(1446)住持道泰,被救授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继后,僧都纲、法演、法广等扩建千佛阁、方丈寮、地藏塔殿石阶、梁道,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72)寺毁于火灾,徽商黄龙鼎捐款重修殿宇。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救谕地藏寺,颁赐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向地藏禅寺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真经》计175部。万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灾,住持量远赴京奏闻,奉皇太后(即李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兼修地藏塔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一1709)朝廷先后三次派官员赴九华进香,赐银两,并赐御书《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派钦差朝山进香并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全寺毁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论法与贵池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其建筑规模延续至今;东西两序七十二寮房虽兴废不一,但都脱离总丛林序,成为单独的寺院。民国3年(1914)成立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会址设在化城寺。民国15年(1926)住持镇安。民国18年(1929)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民国31年(1942)住持智云。民国33年(1944)至民国36年(1947)住持宝严。民国37年(1948)住持化雨。1949年住持悟月。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因“文化大革命”而被砸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文物1800余件。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含肉身殿等9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