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肉身殿
肉身殿行愿无尽牌坊
肉身宝殿内地藏塔
肉身殿一景
肉身宝殿
肉身殿,全国重点寺院。原名地藏塔。位于化城寺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僧地藏99岁,忽召众徒告别,枷跌示寂。相传顿时“山鸣石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僧地藏于化城寺圆寂后第三年,即贞元十三年(797),僧徒开函,见肉身颜面如生,移动骨节,若撼金锁,便据佛经“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之说,认为是菩萨降世应化的征兆。遂在僧地藏晚年读经的南台之上建3层石塔,安奉其肉身。俗称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在唐代,地藏塔仅是3层石浮屠,至宋代始建塔院。南宋周必大于乾道三年(1167)游九华,渴地藏塔,受到独居塔院的僧人祖瑛盛情接待。元初诗人陈岩在(《九华诗集·地藏塔》)诗中描绘:“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可以想见当年塔院之雄伟、庄严。至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塔幂(覆)以殿,俯仰以铁为之。前梯以石,凡八十四级”妙。万历初,在塔殿周围先后建有玉香亭、华云深锁坊、神光楼、会仙桥。万历中,朝廷颁银重修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殿”。清康熙、乾隆时,在宝殿南坡下建有十王殿、洗心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遭兵毁。同治三年(1864)僧人炽光、惠庭等募建,六年夏遭火毁,十三年僧人定禅、古勋等又募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贵池县刘含芳捐立大殿四维20根石柱。殿“南向,石阶八十四级,斗(陡)甚,引以金绳”‘⑥(光绪二十七年周赘《九华山志》)。宣统三年(1911)广东罗浮山日清等3位僧人大修殿宇,民国3年(1914)复修。民国6年(1917)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6字篆书);民国8年(1919)青阳县书法家施玉藻题匾“东南第一山”,分别悬挂于殿北和殿南之门嵋。“殿南向,石阶八十一级”'(1925年姜孝维《九华指南》)。民国33年(1944)至民国35年(1946)住持化雨。民国36年(1947)至1949年住持宝严。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殿宇。1974年十王殿遭火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维修殿宇。1951一1988年先后住持有化雨、守信、净尘、晓悟、普全等。1988年至今住持圣富。肉身殿自清代光绪年间修复,百年来虽累有维护,但由于风雨剥蚀,蛀虫侵袭,部分椽梁损坏,主柱倾斜,危在旦夕。1992年春,在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的主持下,住持圣富发心,经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测绘设计,安徽省文物局和建设厅批准,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重建。肉身宝殿于1993年9月巧日重建落成,仍保持原样。二宫殿式、歇山重檐顶、战角凌空,铁瓦覆盖,琉璃生辉。殿门改向朝北,扩大了门前的拜台,依旧是“布金胜地”。殿北边东西两侧复建钟楼和鼓楼,建筑面积184平方米。内置直径1.8米,重4.5吨大钟和直径2.2米的大鼓。殿东西两边重建客堂和方丈寮,建筑面积1232.85平方米。殿西坡新建民居式接待室4层,建筑
面积1020.8平方米,又建斋堂、厨房1250平方米。殿北下坡铺设99级台阶,建有长廊160米,檐高2.8米,中间有长亭2座、四方亭2座,建筑面积630平方米。1994年在长廊下坡地新建地藏禅寺,宫殿式、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双层重檐翘角,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1998年在地藏禅寺北前广场新建弥陀殿,2层宫殿式,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1999年在斋堂后兴建连接西门的50米回廊;在接待室后建6层念佛堂,面积1690平方米;在僧寮后建500平方米的寮房。同年又在弥陀殿北前方建山门,赵朴初题额“行愿无尽”,钱其深题额“山门”。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长22.4米、宽2.2米、高19米。门洞3个,中门宽7.32米、高11.35米;两边边门宽5米、高9.85米。门向朝东北,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原殿南坡的81级台阶于1993年封闭,另在十王殿西侧新建登宝殿的石阶。殿南坡下的十王殿(即转轮宝殿)系1990年重建,坐北朝南,宫殿式,前后两进,建筑面积748平方米。前殿供有十殿阎罗法像,陈列着阴曹地府雕塑群;后殿供奉4.5吨、5米多高的金地藏铜像。十王殿前新辟了广场。灵官殿,位于肉身殿下方东侧,北与十王殿毗邻。始建于清末,原属肉身殿的一部分。1953年住持松盛。“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1982年重修殿宇和灵官像。1985-2005年住持圣勇。2005年灵官殿与肉身殿合并。殿宇民居式,3开间2层,建筑面积128平方米。2008年,灵官殿按原貌拆建。神光岭风景独秀,光彩异常。明王思任在游记中说:“礼地藏殿,随喜其塔……以堪舆理察之,此山独小,圆直中立,有似万尊护苞者,佛所藏亦人风不袭,人子更须知矣!”清施闰章在游记中描述:“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如今修葺一新的肉身宝殿巍然屹立于神光岭上,古朴庄严,重辉异彩。拱卫在殿南北两侧的寺宇如群龙护珠,掩映在万木葱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