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上禅堂
上禅堂客堂
上禅堂海会寮
上禅堂清代铜钟
上禅堂内的金沙泉
上禅堂,全国重点寺院。原名景德堂。位于神光岭东南的半山腰,肉身殿下。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弟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持乔石扩建观音殿,王文禧公赠额“秀冠云林”。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初年(1862)住持开泰募建中兴。光绪年间住持清墉续建。民国14年(1925)住持霞光,因其慈善有功,青阳县知事倪前赠额“佛国元功”。民国17年(1928)住持志芳重修大殿,安单接众。民国22年(1933)再修大殿。民国33年(1944)住持达隆。1949年住持则霞。1953年住持安慧。1957年大殿西侧观音殿毁于火灾。1987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78一1988年住持本旺。1988一1996年住持体灵。上禅堂现存寺宇系清末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民居式样,别具特色。坐北朝南,山门却开在大殿东侧。门前东南有照壁相掩,宛如平台小院,隔离市井。山门接一披间,即为弥勒殿。大雄宝殿与韦驮殿南北相对,两殿间的天井屋面用明瓦覆盖,形成一大敞厅,厅高10米、长14米、宽28.5米,宽敞明亮。韦驮殿南两边是4层楼阁的寮房。两组建筑依山就势,分布在两级台阶上,构成完美的建筑整体。大雄宝殿内供释迎、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塑像韦驮殿中的韦驮像周佳刻精细,惟上禅堂妙惟肖。1994一1995年,住持体灵在原大殿西南侧新建客堂,3开间,2层,建筑面积96平方米。在大殿后西北侧扩建厨房、斋堂2幢,2层,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又在大殿西坡上新建藏经楼,3开间,2层,建筑面积140平方米。1998年在上禅堂西崖金沙泉畔新建滴水观音亭。金沙泉深不盈贩,四时不竭。相传为僧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所描述的洗钵池;泉岩石上有“金沙泉”楷书石刻,传为李白所书。泉畔有古金钱树数株,传为李白沽酒的钱钞所化。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院宇唯上禅堂最丽。”清周赟曾下榻于此,修纂《九华山志》,写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禅室玲珑构巧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吟诗。此间好借维摩榻,染笔挥琴事事宜。”对上禅堂建筑风格和环境做了真实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