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祇园禅寺
九华山祇园禅寺
九华山祇园禅寺
九华山祇园禅寺
九华山祇园禅寺
祇园寺,全国重点寺院。原名祇树庵,又名祇园禅寺。坐落于九华街东北、东崖西麓迎仙桥东。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嘉庆年间(1796一1820)庵将倾颓住持乏人。当时隐居伏虎洞20余年的和尚隆山(一称洞山)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祇园,新修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遂为丛林。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常住方丈法源重修。光绪八年(1882)住持大根重建殿宇,增设戒棚,开坛宣戒。祇园得以中兴,遂成为十方丛林。光绪十三年(l887)住持淮海,十七年(1891)住持淮量。光绪十八年(1892)住持常缘重建韦驮殿。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宽扬募建大雄宝殿,时为祇园寺(局部)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光绪三十一年(1905)宽扬退居,住持宽慈,后宽成、宽明相继住持。宣统元年(1909)住持海量重修哼哈宝殿。民国12年(1923)住持应道。民国14年(1925)段祺瑞赠额“慧日常明”。民国18年(1929)宽扬、宽慈募建大雄宝殿,殿宇庄严宽敞,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民国22年(1933)于右任书匾“大雄宝殿”,题赠祇园寺退居比丘宽扬、住持宽慈。民国23年(1934)先后住持宽明、宏志。民国25年(1936)上海高曼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侧建光明讲堂。民国26年(1937)住持宏瑞。民国33年(1944)至民国36年(1947)住持宏志,监院宏扬。民国37年(1948)住持宏瑞,都监宏志,知客惟实。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宇。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祇园寺为禅宗法系。从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承传禅宗曹洞宗法。该寺所存曹洞宗法系列曹洞宗创始人唐代高僧东山良价禅师为第一世,列祇园寺大根禅师、宽明禅师为第四十四世和第四十一七世传灯。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复修。1983年九华山佛教协会重塑部分佛像,并将所有佛像上漆、贴金。1985年在此举办“安徽省佛教九华山僧伽培训班”。1986年9月祇园寺恢复十方丛林,实行选贤制,仁德法师为新任方丈。2001年仁德法师因病圆寂,道源法师接任住持至今。字氏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2004年住持道源新建地藏殿,2005年建成。2008年在寺南面扩建上客堂宾馆,徽派民居式风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宾馆按四星级标准建设,床位200个。祇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天然景致衬托,更引人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