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九子寺
九华山九子寺
九华山九子寺
九子岩,安徽省重点寺院。原名九子庵,又名广化寺(院)。位于九华后山九子峰(今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境内)。相传寺始建于唐代,称“华严禅寺”。据元初陈岩《九华诗集九子庵》诗原注:寺在碧云峰顶(即九子岩顶),南宋开禧年间(1206一1207)建,即“广化寺”。诗云:“修途百折到山顶,给宇数间开道场。”明代重建,称“广化院”。光绪十五年(1889)悟恒迁至九子岩谷地新建寺宇,称“九子寺”。现存老殿系清末建筑,民居式,坐西朝东,2层,3开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墙壁嵌有明代碑刻。1992年在九子岩顶广化院旧址新建钟楼和寮房,建筑面积96平方米。钟楼内供地藏菩萨塑像。1996年在老殿南侧建大雄宝殿,民居式,2层,3开间,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殿内供释迎以及地藏、十八罗汉塑像。又在大殿南边和老殿北边新建寮房、斋堂,建筑面积440平方米。2006年在寺前建放生池。九子寺地处山谷盆地,四周峰石环峙,瀑泉争鸣。寺后峰顶排列有大小九峰,状若婴儿依偎母亲团聚嬉戏。九子峰因此而名。峰顶有一瀑布如白云飘空,垂落深涧,此涧名“垂云涧”。寺东北峰上有一瀑布,骤雨过后,辗转为七折,似7幅水帘散落崖谷,此即“七布水”,又名“七布泉”。“九子听泉”的“九子泉声”为古九华十景之一。寺院东北角谷口岩,石面光滑,约巧平方米。上有臀印,相传为僧地藏在此岩打坐时留下的痕迹,后人称此石为“金仙打坐石”。谷口山泉分东南两股支流绕过“打坐石”,呈“二龙吐水”之势,西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寺院北侧有巧用地形的人工布景:二弯月牙池,池上筑有一座小拱石桥。水中央有一座石雕3级圆塔,内供地藏菩萨像。塔前灵龟石,仰望北斗。旁有卧犀牛,望对岸之月,谓“犀牛望月”之景。寺北有石窍,南北透光,名“石昭”。石照深如井,名“天井”。寺院东北角有宋代石塔1座,方形,7级,高9米,内有1尊石佛,座前有小石犬l尊。相传此塔为纪念僧地藏从新罗携来的白犬善听(又名谛听)在九华山悟道而建,故名“九子岩谛听塔”。寺院左前方有一喇嘛塔,为元代晚期建筑。旁有两株两人合抱的参天榆木古树。宋石塔之北,存临济僧塔数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