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圣地佛天 地藏道场
  • 九华山佛教宗派——地藏菩萨信仰

     

      地藏菩萨信仰独立于佛教宗派之外,是大乘佛教传承已久、极富特色的菩萨信仰之一。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音译为“乞叉底孽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也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在佛经中有诸多记载,主要见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等佛教经典。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历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迎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又说,地藏菩萨曾受释佛的嘱托,要在释迎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卜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七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成佛道。”《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饭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板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悉得满足。”

      从上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地藏菩萨是在“释迎既灭,弥勒(佛)未降生”之间的无佛时代受佛祖嘱托而救度众生的大菩萨,是中国佛教所公认的大愿菩萨,“代佛宣化”使地藏菩萨在佛教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佛菩萨之中最坚固、最宏深、最特殊的誓愿。在唐代译本《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中,不空法师首次对地藏菩萨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即“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这个概括,只体现了地藏精神中的“大愿”和“渡冥”两个侧重点,并没有涵盖全部实质。故在明清以后,随着地藏信仰义理方面的研究更加深人,有诸多大德高僧提出“孝慈”和“奉献”也是地藏信仰的核心内容,所以“大愿、孝慈、救渡(冥)、奉献”构成了地藏信仰的精髓。地藏信仰之与中国化,带来向善的理念和实践上的社会教化功能,引领着信众趋向弃恶向善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中国佛教在唐代以后诸多宗派退出历史舞台,而地藏、观音、普贤、文殊四大菩萨信仰和禅、净二宗传承至今而不衰的原因。

      而金地藏被后世视为地藏菩萨应化,则使九华山成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列,“居域中四大名山之列”、“至今成大道场”。

      据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年,新罗僧地藏至九子山(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行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至德初(约757),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僧人檀号化城寺址),为僧地藏兴建殿宇,“当殿设释迎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门楼以冠其秀,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建中初年(约781),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僧德,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置于该寺。贞元十年(794),僧地藏圆寂,助日跌石函,3年后体貌如生,异动骨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僧众视为菩萨示现,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

      宋代,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应化的观点开始出现。至明代,将金地藏认同为地藏菩萨及其应化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已普遍流行。而明清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大师,在佛教界曾明白无误地确认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应化,在《复九华常住书》中指出:“九华实地藏慈尊现化地。”嗣后,佛教界持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应化之说更加盛行,各地寺院所设地藏殿(院)中的菩萨造像,均配以闵公、道明二胁侍,地藏坐于独角兽之上,这种范式源于在九华山证道的金地藏。清代及民国重修的《九华山志》序中均有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的叙述。

    作者:   来源:《九华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