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行愿无尽 地藏菩萨
  • 地藏菩萨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宫内地藏圣像

     

      地藏菩萨,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四大之一的地大为名。“地藏”系梵语Ksitigarbha意译,音译为“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这是对地藏名义最切近的解释。所谓“地”,指的是“大地”,有七种意思:第一种是“能生”,第二种是“能摄”,第三种是“能载”,第四种是“能藏”,第五种是“能持”,第六种是“能依”,第七种是“坚牢不动”。地为四大之一,能承载一切,喻菩萨能为凡苦众生荷负一切难行苦行。地乃万物之母,有依止义,世界万物如草木等皆依地而生成,比喻世间一切自利利他功德都依此菩萨而引起、存在。 《大方广十轮经·诸天女问四大品第二》:“譬如大地百谷种子及诸药木、一切众生悉依增长,如是善男子,一切助道言教诸余善法皆得增长。”《大方广十轮经·序品第一》以“下种于荒田”来喻地藏之功德,如有人称地藏菩萨名号一心归依地藏的人犹如于荒田中播下善种,则此种都能变成微妙胜果。因为地藏菩萨曾于“过去无量阿僧祇不可数劫、如来之前发坚誓愿犹如大地,令一切众生皆得受用”,因其功德力,而“能令善根牙茎枝叶乃至华果,皆悉润泽增长成熟”。所谓“藏”,指的是“秘藏”,有含藏与伏藏义,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秘密”,第二种是“包容”,第三种是“含育”。地藏菩萨之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汇聚,伏藏正法,众生至心归依,犹如藏中探宝,得生善根。《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地藏菩萨能含藏种种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故名地藏。 

      据《地藏经》称,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如来付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发誓于释迦示灭后、弥勒佛出世前的无佛世界,教化五浊恶世之六道众生。从该经所叙述的四则地藏本缘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地藏菩萨所具德行之由来。一、地藏曾于过去久远劫前身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庄严法相,而生恭敬景仰之心,为证得法身而显千福庄严之相,于是在佛前发愿,当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设方便,度尽六道罪苦众生,始愿成佛。(《忉利天宫神通品》)二、曾为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因其母亲常轻三宝而堕入无间地狱,为救其母出离地狱,而设供修福,称念时佛觉华定目自在王如来之号,并发愿尽未来劫广度众生。婆罗门女因念佛力的缘故,得进地狱,见地狱种种苦相。这与神通第一的目连入地狱救母有异曲同工之趣,都是佛教至孝精神的典范。(《忉利天宫神通品》)三、过去久远劫前,未出家时,曾为小国国王,因其国人民多造众恶,遂发愿不尽度罪苦众生而永不成佛。(《阎浮众生业感品》)四、为过去久远劫前的一位名叫光目的女子,为救度堕入恶趣的母亲,而至心供佛,并发愿于百千万亿劫,应有世界,救拔所有地狱及三恶道一切罪苦众生,令离地狱恶趣,度尽众生,然后方成正觉。(《阎浮众生业感品》)这里地藏菩萨被赋予两种德行:一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强烈悲愿精神;二是为救拔度脱因造恶业而堕入地狱的母亲、从而皈依三宝的佛家孝道精神。 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而佛教中也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等语句来形容地藏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广大誓愿。地藏菩萨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