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子镇妖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在登上九子山时,看到一轮红日正从九子山的两峰之间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在峰顶的积雪上如同点燃了一支支巨大的蜡烛一样,照得对面的山阴一片通明。由于阳光的照耀,山间雾气迷漫,远远望去,九子山上九座最高的山峰如同九朵盛开的白莲花一般,简直就是一座海外蓬莱仙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看到这里,立即诗兴大发,首先吟出一联。就把古老的九子山改成了今天的九华山。正如南宋诗人王十朋所说的那样: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杰名两崔嵬。
九华山一带的老百姓中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九华山一带还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海边住着一户姓闵的渔夫,夫妻俩靠捕鱼为生,一共生下了十个儿子,妻子在生下第十个儿子以后患了一场大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闵老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海边捕鱼,风里来,雨里去,既当爹,又当妈。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不容易才把十个儿子都拉扯大了。也许是天天吃鱼肉、顿顿喝鱼汤的缘故吧,闵老汉的十个儿子一个个都长得威武雄壮、力大无比。他们每天除了帮助父亲捕鱼外,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找来许多巨大的石头将房子周围方圆九十九里的地方统统围起来,然后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和树木。春天,地上、树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散发出一股股馨人心脾的香气,引得各色各样的蝴蝶围着它们翩翩起舞,成群结队的小蜜蜂唱着歌儿前来采摘花粉;秋天,树上挂满了累累硕果,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由于十个儿子的辛勤劳作,原来十分荒凉的海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风水宝地。
这一天,闵老汉又带着十个儿子在海边捕鱼,奇怪的是:平日里这附近的海边到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嬉戏游艺机玩,随便一网下去总能打上个十条八条的鱼。可是今天,他们从南到北,跑了三四十里路却连一个鱼影子也没有看到,结果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什么也没有捞到。父子几个正感到纳闷,天色突然黯淡下来,转眼间天空中便是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海面上也掀起三丈多高的惊涛骇浪。紧接着,浪涛中又突然腾起十根粗大的水柱,有三四十丈高。水柱一落,天空中立刻出现了十条张牙舞爪的恶龙。为首的是一个青白相间的花龙,其余九条都是清一色的青龙。只见那条花龙摇头摆尾窜到闵氏父子跟前,翻着灯笼般的怪眼咆哮道:“喂,我说老头,从今天起,这块地就归大爷我们所有了,限你们父子几个三天之内滚开,要不然,我就把你们全部都撕成碎片!”
闵氏父子一听,肺都气炸了。闵老汉在大儿子和小儿子的扶持下走到花龙跟前,老汉用颤抖的手指着花龙的鼻尖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块地是我们父子几个这么年来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这满地的花草树木也是我们起早贪晚一棵一棵栽种起来的,凭什么要让给你们?!”
花龙一看闵氏父子不但不同意让出土地,还敢责骂自己,立刻恼羞成怒:“老家伙,老子想要的地方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说完,一声怪叫,马上从口中吐出一股恶水,。闵老汉没有防备,一下子就被恶水冲倒在地。老汉的十个儿子一看恶龙不但野蛮无理,还敢行凶打人,立即操起地上的渔叉、锄头、石块一起朝恶龙打去。于是闵老汉的十个儿子和十条恶龙就展开了一场剧烈的争斗。这场恶斗,一直打到第二天下午,花龙看看一时难以取胜,又忍不住肚中的饥饿,便虚晃一招,跳出圈外:“老子今天先饶你们一命,过几天再来找你们几个算帐!~”于是掉头钻进了大海,其余九条青龙也纷纷掉头窜回了大海。
恶龙虽然退走了,可是闵老汉却因为年事已高,身子骨本来就比较虑弱,再加上几十年来的辛劳,这次给恶龙吐出的恶水一冲,回家后便立刻病倒了。十个儿子虽然多方调护,老汉的病情仍然是一天重似一天。到了第三天头上,老汉感到自己已经快要不行了。便让大儿子把其余九个兄弟一齐召集到自己的床前。闵老汉拉着最小儿子的手对儿子们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听你们的爷爷说,原先这里有许多渔民在这一带打鱼为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海里出现了十条恶龙,他们每隔一百年,便要出来作恶一次,他们要么吃人,要么毁坏房屋,干尽了坏事。渔民们几次和恶龙拼斗,都无法取胜,只好纷纷搬到别地去了,最后到今天只剩下我们这一家人了。爷爷说要打败恶龙,必须要先找到镇妖宝珠镇住恶水,这宝珠藏在昆仑山上一位白发老翁那儿。要找到白发老翁,必须从这儿出发一直向西走,翻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大山,淌过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吃尽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找到。因此,在我死后,你们兄弟几个一定要千方百计找到镇妖宝珠,然后拧成一股绳,打败恶龙,保住咱们的宝地!老汉说完,便闭上了双眼。
十个兄弟含悲忍泪将老父安葬在宝地中央。然后,大家就聚在一起商议对付恶龙的办法。最后他们决定派他们当中最小的弟弟,也是他们当中最聪明的一个弟弟,前往昆仑山寻找白发老翁求取镇妖宝珠,其余九兄弟则留下来看守家园。老小当即就穿上草鞋,背上干鱼片,带着九位兄弟的嘱托,踏上了西去的路途……
九兄弟送走老小后,马上就开始着手与恶龙拼斗的准备工作。他们在房子周围垒起九丈多高听石墙,以防止恶龙把毒水喷进自己的家中;他们把鱼叉磨了又磨,又把锄头换上坚硬的木柄……随时准备与恶龙决一死战。
果然,到了第九天头上,十条恶龙又挟着狂风乌云前来挑衅,尤其是为首的那条花龙因为上次没有能够占到便宜,这次变得更加凶猛,他张开血盆大口,喷出一股股恶水,又伸出四只尖利的爪子不停地朝九兄弟们的头顶上抓落……九兄弟毫不畏惧,他们背靠石墙,围成一圈,手中挥舞着锋利的刀叉与十条恶龙展开血战。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十条恶龙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他们的咆哮声越来越低,行动也越来越迟缓。老大一看时机已到,立即向其余八个弟弟使了眼色,九兄弟个个心领神会,随着老大一声猛喝,九柄刀叉一起朝花龙身上砍落,花龙猝不及防,拚命地左躲右闪,前爪上仍然挨了老大一刀。花龙一声痛吟,转身就向大海方向逃去,其余九条恶龙一看花龙受伤逃跑了,也紧跟着逃进了大海。
再说前往昆仑山寻找镇妖宝珠的老小,从告别九个哥哥那一天起,一路跋山涉水,风行露宿,一刻也不肯停留。饿了,就吃一点身上带的干鱼片,干鱼片吃完了就摘树上的野果吃,野果吃完了,就吃树皮和草根;渴了就喝一点沟边的雨水,有时一连几天找不到水喝,嗓子都干得快要冒烟了,就用舌头舔一舔早晨留在岩石上的露水,然后又继续顽强地向西走去。就这样,他一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大山,淌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河流。这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座极其雄伟的大山,山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树上结满各种各样的香果,一条条溪流在山间岩缝中奔流,激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老小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色,但他没有沉醉于景色之中,而是继续朝前走去。一会儿便来到了一座小桥跟前,刚到桥头,只听到一声怒吼,一头吊睛白额猛虎挟着一股劲风朝他猛扑过来。老小毫无思想防备,一下子就被猛虎扑倒在地。猛虎伸出利爪按住他的双肩,然后张开巨口,露出满嘴锋利的牙齿朝老小的喉管咬来,老小急忙用双手卡住老虎的脖子,然后用双膝朝猛虎的小腹使劲撞去……就这样,一个一虎扭打在一处。就在这时,远处又传来一声怒喝:“畜生,还不给我退到一边!”声音刚过,老小便感到身上一轻。随着一声低吼,猛虎便跃上了桥头边一块三丈多高的巨石。老小爬起身来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巨石上已经出现了一位白发老翁:雪白的头发,雪白的胡须,手里托着一只金光闪闪的细腰葫芦,此刻正望着他慈祥地微笑呢!
“小兄弟,你是来找镇妖宝珠的吧。看,我这里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说完,白发老翁便轻轻飘落到老小的身边,把手中的宝葫芦递给了老小。老小喜出望外,连忙伸出双手捧过宝葫芦,然后双膝跪下向白发老翁叩谢。老翁伸手将他轻轻扶起,“不用谢我,现在你的九位兄长正有危难,你赶紧合了这只宝葫芦救他们去吧!”说完,老翁又随手从袖中取出一枚大枣递给老小:“你将此枣吞下,马上闭上眼睛,心中默数,等数到九时,睁开眼睛,你便可以立刻回到海边的家园。”说完,白发老翁便跨上猛虎踏云而去。
老小听说九个哥哥正有危难,立即按照老翁传授的方法吞下了大枣,接着闭上双眼,等到他心中数不清到九时,耳中便听到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呼喝打斗声……
原来,十条恶龙因为两次前来强占宝地都没有成功,特别是第二次,花龙还被九兄弟砍伤了前爪。所以,他们对十兄弟恨得咬牙切齿。花龙在海底养了三十多天的伤后,立即四处活动,纠集一大批虾兵蟹将前来助阵,第三次向九兄弟发起了一次更加猛的进攻。十条恶龙仗着人多势众,向九兄弟发起轮番攻击,九兄弟渐渐招不住,最后只好退进石墙。花龙一看,正中下怀,立即招呼其余九龙,一个个张开口朝石墙里狂喷恶水,恶水在石墙里迅速漫升,眼看就要把九兄弟活活闷死在恶水之中,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老小赶到了,他立即打开金葫芦,取出镇妖宝珠向恶龙冲去。只见宝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恶龙和虾兵蟹将连眼睛都睁不开,就像一群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同时由于光芒的照射,海水也一落千丈,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消退净尽。恶龙突然失去了海水的依托,便再也无法喷出恶水,一个个都像稀泥一样软瘫在地上,十兄弟立刻一拥而上,各自镇住一条恶龙。恶龙在地上拚命地翻滚挣扎,十兄弟死死压住恶龙一点也不肯放松,这样,十兄弟与十条恶龙就滚打在一起,难分难解……
这时,白发老翁也跨着猛虎来到了九华上空,只见老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随手一挥,一道惊天动地地霹雳响过,九条恶龙和压在他们身上的九兄弟立刻化成了九座挺拔的山峰,而那条青白相间的花龙则化成了环流在九座山峰之间的一条河流。老小因为手中握着镇妖宝珠没有被化成山峰,后就成了九华山这一带的主人。人们都有说,那九座山峰就是后来的九子山,那条河流就是现在的龙溪,而山上的那些怪石都是那虾兵蟹将变的。
伯玉飞升
汉元封年间(前110-前105)九华山属陵阳县。丹阳人窦伯玉为陵阳县令,清正廉洁,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颇有影响,故窦伯玉又有“陵阳子明”之称。相传有一日,他于游龙涧垂钓,偶钓得一条白色小龙,除钩放入涧中。20年后又于此处钓获一尾鲤鱼。从鱼腹中得书信一封,原来是白龙为报答其恩而密授的行道人仙之诀。窦子明得此异书后,即辞去县令,依其所授之秘诀往返于黄山、九华山峰峦之间,并采集五石煮服。经三年修道苦练,终于一日乘白龙飞升。
伯玉飞升后,撇下的两个女儿,一日采薇于山顶。其父忽然出现,面授修道术。不久,她俩便化作一对鬼鸟成仙而去。
从此,伯玉飞升处的游龙涧便被称为“白龙潭”,也被称作“嘉鱼池”。其二女得道成仙的那个山顶即被称为“仙姑尖”了。
舒姑化鲤
翠盖峰下,有一姓舒人家。夫妻二人中年得一宝贝女儿,名唤舒姑。舒姑生得伶俐,从小就学会了唱各种山歌。她嗓音圆润,唱起山歌来,总引得百鸟戏飞,群山和鸣。同时,她又是抚琴能手,弹起琴来,雪潭珠矶旋转,明月不落西山。渐渐长大,她更会用歌声消除疲劳,用歌声表达情怀。唱啊唱,她终于用歌声找到了一位青年。
这青年名叫春汉。二人见面之后,彼此爱慕不已,他们约定2月19日观音会这天,对山歌72段之后再互交婚聘之礼。春汉说过,他要为舒姑采一棵绝大的灵芝草。
2月19日到了,舒姑早起梳妆。面对观音峰唱心爱的山歌一段又一段。她深情地唱,静静地等,喉咙越来越亮,但总不见春汉来对歌。她焦虑不安,终于等来了一只乌鸦,那乌鸦衔来了一颗带血的灵芝草。
舒姑如痴如呆,失神地坐在潭边。傍晚了,舒父砍柴路过这里,见舒姑这般愁苦即劝舒姑回家。舒姑不语,也不听父命。舒父只好回到家中找来舒母。二老赶到雪潭时,舒姑已不见了,唯有清泉湛然。舒母急中生智,取来舒姑的弦琴,以音乐来呼唤舒姑。当弦歌声起,雪潭水即回荡奔涌,并有朱鲤一对跃出水面聆听弦歌。显然,这对朱鲤就是舒姑和春汉所化。
龙女献泉
传说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身时,有一年夏天,他从天台回东岩的路上,忽感口渴乏力。但是烈日炎炎,山冈草枯,哪来清泉?和尚无奈,只好在一大树下盘腿席地而坐。倏忽之间,只见一位村姑打扮的少女,头顶水罐爬上山冈,启动朱唇,手棒清泉,送到和尚面前。和尚口喝清泉,顿觉凉彻心肺,睁眼一望,好一个绝色女子:只见她杏眼、娥眉、樱口、皓齿,长的十分标致,真是人见难走、鸟走难飞的美女呀!不禁六根荡动,心猿意马。到底是地藏转世的和尚,道根深厚,刚一动心,连忙合掌,一声“阿弥陀佛”就坐定了根基。再展佛眼,村姑远去,只是她站立的地方立即出现一池清水,时人称为“美女池”。原来,那村姑是一位仙女,受上天派遣下凡给和尚送水来的。
也许是金乔觉在美女池春心荡动被上天发觉,所以他回到东岩,在岩石上打坐时,忽然出来五条小龙猛咬他。和尚接受美女逗引的教训,竟然能闭目不动。小龙这一举动忽然惊动了龙婆,吓得她连忙来到和尚面前赔不是。龙婆倒身下拜道:“刚才小儿无知咬痛了大师,愿出清泉以补过失。”于是,这五条小龙在龙婆的吆喝下,顺着山岩往下爬去,龙身过处,出现了五条溪水,时人称为“五龙瀑”。瀑下有一石潭,人称“龙潭”。后人盖有龙庵,和尚曾以泉水为人治病。
孝子遇仙
相传明万历年间,在九华山下居住着一位青年农夫叫宁成,他自幼丧父,又无兄弟姊妹,一直与瞎眼老母相依为命。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他始终对老母孝敬有加。
盛夏的一天,烈日炎炎,宁成在地里锄草,口渴难忍。一位白发老翁从旁边经过时,给了他半个鲜桃,吃过以后心里透出丝丝清凉。见老翁年事已高,行走困难,宁成便主动送老人回家。走到一堵岩壁前,老翁叩石,石壁顿开,露出一个洞穴,里面的珠宝琳琅满目。老翁劝宁成留下来为他种桃。宁成想到家中瞎眼的老母,便婉言谢绝了。老翁被宁成的孝心所感动,驾风将他送到其老母身边,宁成方醒悟到,自己遇到了神仙。正准备叩拜,却见老翁已站立在祥云之上,告诉他说:“我叫翁期云,等你对老母敬完孝心,我再来带你去登仙界。”
宁成“宁当孝子辛勤劳作,不做神仙逍遥云端”的传说,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赡养父母这一美好伦理道德的颂赞。
碧桃浮涧
唐乾宁年间(894-897),赵知微建延华观于九华山凤凰岭,并炼丹于沙弥峰。传说他精通道术,善疗病除妖。李唐王朝屡次诏令不出,乃钦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并遣使者专程至九华山延华观。时值中秋夜雨,赵知微带使者和围观的群众登沙弥峰顶,俄顷则万里无云,明月如镜,像换了另一个天地一样使人惊异。
赵知微曾于岩下植桃千树,花皆碧色。桃落涧,随水流出,居民视为仙果。赵知微成仙后,人们命其岩为“碧桃岩”,其涧名为“浮桃涧”。
冠卿辞诏
费冠卿自幼在青阳地方长大,青年时代即与山僧为友,留心韵事。因刻苦治学,唐元和二年(807)考中进士。未及拜官,得家书一封,得知母病垂危。待费冠卿泣泪兼程赶回家中,老母已丧葬。费冠卿哀坳不止,置庐墓侧节食守孝三载。长庆二年(822),唐穆宗李恒当朝,见奉章中有人竭力推荐“出身进士,庐墓三年,自甘淡泊,隐居九华”的费冠卿,遂下诏征拜为右拾遗。使臣携诏书奔赴九华天香岭头请费冠卿接诏。费冠卿听诏后,悲叹曰:“禄以养亲耳,亲没何以禄为?”当即赋诗,辞不赴诏。此后隐居九华,盘桓山水,常与山僧旧友酬唱不绝。死后葬鸡母山拾宝岩。
柯夫仙睡
摩空岭伏虎洞前有几块石头好像是有意垒成,最上面的一块又大又方又平,相传天上的仙人常在这块石头上下棋,因此得名叫棋盘石。一天,南北斗二星宿驾起云彩飘落在这块石头之上,乘兴下起天棋来。日近中午,二星宿便耍起“袖中乾坤”,南斗一舞袖,来了好酒好菜;北斗袖一舞,杯盏碗筷一一摆好。
正当仙人们午餐时,林子里走来一樵夫。二星宿同时嗅到凡人气息,于是就飘然而去。
那打柴汉姓柯,猛然间闻得饭菜酒香,因饥肠辘辘,竟馋得几乎垂涎。柯汉子放下柴担斧头,找到棋盘石上,嗬!好多酒肉饭菜,他觉得稀奇。顾不上过问谁家摆设,就干脆痛饮饱餐,然后昏昏睡去。
待他一觉睡醒,下棋盘石一看,柴担的影子都不见了;好像没有半天的事,一张快斧竟锈得不成样子。他空手回家,老母妻女都不见了。村子里男女老少都不认识他,急得柯汉子无奈找到了一位年纪最大的老年人谈他如何出去砍柴,如何饮了不知是谁的酒,在大石头上睡了一觉的经过。老人才联想起老一辈人传的神话,才理出了辈分,原来这人还是他的族孙哩。
从此以后,人们又称棋盘石为“柯斧石”。
老僧募碗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景德镇大街上突然出现一个精瘦的和尚,身穿红色袈裟,脚蹬布袜麻鞋,一路敲着木鱼,在一家大瓷窑店门前停下。他向窑主递过缘簿说:“贫僧千里而来,向你募化饭碗。”窑主一听说是和尚募碗,便想到数目之多,不禁大吃一惊,婉言谢绝说:“师傅请另登高门,我瓷窑连年亏本,上不了如此缘分。”并将缘簿还了瘦和尚。
没过多时,这家窑主发火烧窑,瘦和尚又匆匆赶来化缘,顶礼再三,只募化“九华山百岁宫”饭碗一个以作纪念。窑主听说只募化一个饭碗,说来不多,便上了缘簿。随即挑了一个碗恭笔写好“九华山百岁宫”字样投放窑中。
窑熄了火,开窑一看,明明只有一个碗写了“九华山百岁宫”字样,怎么一窑碗全成了九华山百岁宫碗呢?
窑主见此情景,甚为惊讶,心想瘦和尚一定来历非凡,不然九华菩萨何以显灵。他深愧当初的不恭,便将一窑碗全部运往九华山百岁宫,做了功德。
原来,这募化饭碗的和尚就是无瑕禅师,人称“百岁公”。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
灵官护法
韦陀本是道教的护法神,传说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后,有一天,韦陀外出云游去了。地藏塔前忽然旗锣鼓伞,前呼后拥,从轿中下来一位状元,好像是来朝圣的。可是他既不烧香,一也不跪拜,径往肉身塔走去。见金地藏真身像,随即取出备好的钢针刺人真身的右腿,观其灵性,试其真假。没想到,钢针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状元使尽全身力气将钢针拔出,针孔竟冒出了殷红血浆。他惊讶了:“双手拔出千斤针,说佛无神却有神。”旋即带一行随从慌忙下山。
他们刚走,韦陀就回来了,见金地藏右腿流血,深为自己的失职而痛心疾首。当他明白是一位状元鲁莽行刺,怒不可遏,执意要惩罚状元。地藏菩萨慈悲为怀,以当年用银针缝补老钠,不慎伤害一只虱子为因果,只许韦陀追赶五里,棒喝一声就罢了。韦陀领命踏云追赶,讹听“五里”为“五溪”,追到五溪桥头,一魔柞就将状元打死。韦陀回山察报,金地藏对他这种不听劝告犯下的杀生之罪十分恼火,命他另找山头,随即逐出了九华山。
韦陀既走,山门仍需护持。金地藏尊重九华素为道教福地,便请来了原为道教专职镇守山门的王灵官为佛教护法。于是,后人便在十王殿一侧建造了灵官殿。殿中有副对联曰:“借三眼观天下事,举一鞭惊世间人。”
诵林通慧
李自成进京,摘了李进士的官,鉴于他为官清正,怕事胆小,幸免一死。李进士在战乱中清醒,视“败兵不如狗屎,败官就像烂泥”,随即冷漠了官场。他悄悄来到九华,从了慧明禅师,法名诵林。
他在伏虎洞清修,一面借油灯烛光通览佛学经典,一面于崇山峻岭中从事刀耕火种。他与天籁轩吴襄为友,赠吴襄梅屏四幅,赞梅花傲雪生香;吴襄一也爱这个不同寻常的和尚,题屏“应如是观”相赠。
由于他勤奋好学,身体力行,在短短的10年当中,学会了各种工艺。他克勤克俭聚积了许多钱财、砖瓦、木料,在东崖西麓募化了一块地盘,前后只用了40天便把一个大庙宇的屋架子撑起来了。
上梁之前,诵林选了一个日子特意请吴襄斟酌。吴襄用天干地支稍加推算即说:“此非吉日,有恶星刹下凡。”诵林说:“万事万物相克相生,此非吉日,但有妙处。”最后他还是定此日上梁。
上梁了,忽有一位长者从化城寺那边走来,他见许多人在这里抢梁团子,便停下来问当家师傅:“今天并非好日,为何上梁?”诵林见此人来头很大,口气不小,便笑嘻嘻地回答:“大人说得很对,今日有恶星刹下凡,但有紫微高照福星化解。”
长者听了不禁心喜,自言自语说了一声:“啊呀!这和尚通慧。”
诵林听得真切,赶忙上前双膝跪下:“谢我主龙恩,此庵有此造化,即以通慧为名。”原来,此位长者是微服察访的康熙皇帝。从那以后九华山古刹群中又增加了一座大庙——通慧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