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僧居民俗 佛国文化
  • 九华山民间习俗

     

      庙会

      逢菩萨诞期或成道纪念日,众多信士来寺院烧香拜佛,山民和手工工艺户趁此机会互做买卖通称庙会。九华山地藏道场亦有庙会传统。每年或每隔几年的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日)、自态日(夏历一七月十五日)、地藏诞日(夏历七月三十日)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鹭大会”(夏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大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各地信徒组织各种会(团)朝山进香、拜塔、守塔、朝拜天台。若丛林寺院传戒,四众弟子可参与求戒并领取戒碟。朝山信徒中历来以两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居多,也有日本、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港澳地区的佛教界人士。1983年起,每年夏历一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管理处(管委会)协同佛教协会有组织地举行庙会活动,将大型佛事活动与大规模的集市贸易、文化娱乐等活动融于一体,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1983年庙会期间,朝山拜佛信徒与来山游客达2万多人次。1986年地藏菩萨诞日举行“南无地藏王菩萨大愿法会”等四项佛事活动,辛氏园寺仁德方丈升座,祇园寺佛像开光,1000多名僧尼和居士求戒,还有成百上千信徒坐守地藏塔。是年庙会为期35天,来山香客达5万人,加上观光、游览、经商者共巧万多人次;仅10月9日一天,来山参加庙会逾万人之多。至2009年,九华山庙会已举办27届。

     

      朝山

      佛教信徒到名山大寺进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的一种仪式。九华山是中国佛教的地藏菩萨道场,明、清时期其“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每年秋冬季节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于途”,有的背着黄布袋,有的打着朝山团的旗号,步行上山。今每逢重大佛教节日,乘车上九华山朝礼者,日达上千人甚至上万人。

     

      拜地藏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僧俗都奉地藏为“神灵”,向有拜地藏菩萨的习俗。除了寺院庵堂每天上殿做功课之外,九华街居民每月初一、十五用素菜为地藏菩萨斋供。每年正月初一,村民先到肉身宝殿向地藏菩萨拜年之后,再相互拜年;正月里舞龙灯要先向地藏朝圣,再走村串户;夏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法会,当夜村民都来肉身宝殿守塔,有的绕塔转上几圈,有的坐在殿内祈祷,直至天明。村民们若有婚丧之事,还要到地藏菩萨面前“许愿”和超度。此习俗延续至今。

     

      祷告

      俗称“祷告子”。常见于庙堂中(一般小庙和土地庙也备有“告子”)。“告子”通常以竹兜做成。祷告人手提告子,从右到左绕三圈,同时向菩萨默念祈求所办之事,后轻轻丢下,看菩萨发什么告子。告子分顺告、阳告和阴告。顺告即办事顺利,阳告和阴告则提醒人留心办事,不可大意。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一带颇流行“祷告子”。今五溪观音殿以及白云庵等小庙仍有告子供香客祈祷。

     

      盖印

      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以来即珍藏“地藏利生宝印”,相传为唐至德二年(757)肃宗命人以金铸成。这印寓意吉祥如意。明清两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香客朝山进香、盖印极为盛行。一般多见于子女为父母或祖父母进香,携带衣物(如包头、飞裙等)在肉身殿、化城寺和天台寺盖“地藏利生宝印”和“南无地藏王菩萨宝印”,以期消灾延寿,超度亡灵。此习俗一直流传在民间。还有在香袋上盖印的习惯,也常见一些游客在新买的手帕、毛巾上盖印,朝山进香后馈赠亲友。

     

      求签

      九华山俗民通常在请菩萨拜佛的同时还有求签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前肉身殿备有36支签文以应十方香客。签文即诗句,分上上、中上、大吉、中下、下下五种,可供求家宅、求婚姻、求财求寿、求子等多用。百岁宫因供有“应身菩萨”,寺僧备有各种药签,求签服用之香客甚多。山下关帝庙(在庙前街,已废)、红庙(在拥华村,已废)、望华亭(在五溪桥,已废)等处都备有签文,终年应酬香客。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迷信活动被禁止。1984年以后,部分寺庵恢复了求签活动。

     

      许愿、还愿

      许愿就是对佛和菩萨许以愿心,当如愿以偿时即按心中许诺的愿一一向佛、菩萨偿还。愿心有多种(如求子、求婚、求财、求寿、求功名等),一旦实现了某一意愿,便是大喜大庆。许戏愿的即预期唱一台戏或几台戏,戏目有“目莲救母”等,许这种愿的多见于“大病脱体”或“赢了官司”;许修桥补路的,则预期修好桥、补好路;许超度亡灵的,则预期请寺院僧侣打一场(或几场)水陆。还有大人为儿童许愿拜地藏王的,许愿以后,即将儿童蓄发梳辫子、穿和尚衣、戴耳环,待儿童长到10岁生日那天或地藏菩萨诞日,由其家长领着朝山拜佛,并将所蓄之发剃下置地藏王座前或带回家妥为保存。这些习惯新中国成立前盛行。 

     

      皈依

      身心归向之意,即按三皈依仪规念诵三阪依文,名叫“打皈依”。九华山一带乡民常因孩子灾病难养,平日除请菩萨外,常将孩子皈依于佛、法、僧。一般由僧人命其法名,以期延寿消灾。成人信仰佛教也可来九华山拜师作皈依徒弟(亦称居士),在家吃素念佛。

     

      贩孤

      每年逢夏历一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也称“中元节”,九华山僧众广为施主放《瑜咖焰口》。施“钱”施食于十方饿鬼。有时举行《孟兰盆会》。逢“中元节”,九华山一带乡民也有请道士或和尚设香案念经的习惯,通称为“请孤”或“贩孤”。即于这日,在香案前供三荤三素祭先祖亡灵,然后为孤魂野鬼烧孤衣,施舍孤饭,也叫“请鬼”。

     

      请菩萨

      九华山自清末以来即僧俗合居一地,因为佛教的影响,逢年过节山民饮食也约定俗成。一般荤食至腊月二十八日,食毕即擦洗锅灶碗盆;然后素食到正月初三,称之为过斋年。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长生面”,象征益寿延年,然后合家男丁携香烛纸马上肉身殿烧香拜佛。新中国成立前山下百姓一般都到附近家庙(或祠堂)请菩萨拜祖宗;新中国成立后,因家庙祠堂被毁,此习不存。偶见妇女们烧香请菩萨。 

     

      放生

      中国汉地放生的习惯古已有之,如《列子传·说符》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佛教更提倡放生。《梵网经》卷二十载:“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有“佛往昔为流水长者子救十千鱼事”。《杂宝藏经》卷五载:“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根缘。”汉族地区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大师”智领。南朝陈及隋时,天台山麓临海之民修63所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下诏,立放生池81所。唐至德年间(756~758),新罗僧地藏率徒在九华山化城寺前开掘放生池。自此以后,每逢佛诞日、自悠日、地藏菩萨圣诞日皆举行放生仪式,沿袭至今。所谓放生,是信徒将事先在市场上买回的龟、鳖、鳝等放入池中归养。放生者有的在龟板上刻字,有的在龟甲上穿耳环,以示纪念。1958年,清理放生池发现一龟,重3斤多,背上刻“咸丰六年”字样。1986年、1987年、1988年,大愿法会期间均举行了放生仪式。九华山除每年法会期间举行放生仪式外,平日也有僧人和居士携带鱼鳖之类来九华山放生池放生。 

     

      荤年、斋年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是佛教圣地。佛门好生惜命,慈悲为怀。历代以来,官府也重视维护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人居,杂以山民,官府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局面,渐渐地习以为常。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斋年。

      荤年,夏历腊月二十八日,当地居民合家荤食。之后用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

      斋年,夏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当地居民做素菜过正年,他们吃过素斋,就去烧香拜祭祖宗,素食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 

     

      娘娘会

      俗称“送麻花娘娘”,新中国成立前盛行此习,大多见于麻疹流行的年头。当一村或几个村的儿童过了麻疹后(即出了危险期),便视之为“回花”。妇女们即约定用粉团捏成许多“娘娘货”,如关刀、月斧、花篮、娘娘果、娘娘把,另外,还请纸扎匠扎车马、花轿、花伞,十分精美。她们三五成群地去娘娘庙上供、烧化,送麻花娘娘。新中国成立前,卫生防疫不健全,天花、麻疹经常流行,常见妇女们抱着小孩、撑着小花伞、带着供品送麻花娘娘,之后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向左邻右舍分送娘娘把、果。九华山于民国间即建有娘娘庙,位于化城寺北“吴氏宗祠”附近,后废。 

     

      百子会

      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外地香客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团)。香客们虔心斋食,然后担着香担,举旗敲锣鱼贯而行,结伴人山,凡人数满100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凡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朝山进香”四字,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他们白日徒步登山,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人夜后除投宿外,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携衣巾请盖“地藏利生宝印”。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宵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百子会人数要求不很严格,二三十人朝拜九华也可称“百子会”或“小百子会”,逾200人或近200人可称“双百子会”。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1984~1987年,朝山进香的百子会渐有所增,安徽以庐江、无为、宣城、广德等地农民居多。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善男信女组织百子会朝山。

     

      观音会

      逢观音诞日(夏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夏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夏历九月十九日),村妇们便相邀来寺院烧香拜观音,祈求母子平安,一般通称为“做观音会”。1949年以前常见村妇们三五成群做观音会,也有邀集“八大姐妹”、“十大姐妹”的。她们平日相互交往,逢观音会日即穿戴整齐,携带香烛纸马到肉身塔拜佛求签;有时也集队成群上天台观音峰上院烧香求佛,像欢度节日一样,盛况空前。山下有些地方妇女就近上庙请观音菩萨。老年妇女还有吃“观音斋”(也称花斋)的习惯,即逢夏历二、六、九3个月的初一至十九日在家素食,烧香念佛。 

     

      阴鹭大会

      传说金地藏航海来华,抵达江南,先到九华山下遇见老田吴村人吴用之,得其供养,然后卓锡东崖。其诗中“慕道相逢吴用之”即言此事。吴姓人因此造“九华行祠”以垂地藏圣迹,并以九华山主自居。后来逐渐扩大到“柯、吴、刘、罗、姜、钱”六大姓,组成“九华山阴鹭公”,创建阴鹭堂。六大姓派员管理阴鹭公的山林、田产,轮流任香首、副香首,举办十年一届“阴鹭大会”。首届大会始于1927年。阴鹭大会,亦称“大鹭法会”。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举行阴鹭大会历来都在祇园寺和化城寺举行,用红绿绸缎扎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蟠旗,陈设阴鹭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莲救母”、“九更天”等戏文,几日几夜,热闹非凡。丛林寺庙配合开展多种活动,如引庙、拜忏、放生、打水陆、放焰口等。1927年、1937年、1947年的十月十五日都举行了阴鹭大会。1987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六日,九华山群众和僧尼集资8000余元,在化城寺广场举行了“大鹭法会”,邀请贵池县刘街乡殷陈姚摊戏剧组演出滩戏《范喜良》、《刘文龙》,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老艺人演出《目莲折子》。这是继1927年以来第四次“阴鹭大会”,戏台匾额书“风月犹存”,戏联为“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例,看八万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