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九华山 > 僧居民俗 佛国文化
  • 九华山主要佛事活动


      传法

      特指佛教的师徒相传。据传,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前,主张“以心传心”,并以袈裟、钵盂作为正法传授的标志,即“衣钵传承”。故袈裟又称“信衣”,师徒传法成为“传衣”。后来虽然不再传衣,但仍沿此习称。九华山祇园禅寺为禅宗传法寺院之一,存有传法法卷:

    园寺法卷

      五位玄侄

      释迎文佛降生二千九百五十一年岁次乙丑正月吉旦,今将历代祖师所传源流开付于汝:

      第一世洞山价禅师第二世云居膺禅师第三世同安巫禅师第四世同安志禅师

      第五世梁山观禅师第六世太阳玄禅师第一七世投子青禅师第八世芙蓉楷禅师

      第九世鹿门觉禅师第十世青州辨禅师第十一世大明宝禅师第十二世玉山体禅师

      第十三世雪严满禅师第十四世万松秀禅师第十五世雪廷裕禅师第十六世灵隐泰禅师

      第十一七世宝应遁禅师第十八世淳拙才禅师第十九世松廷严禅师第二十世凝然孜禅师

      第二十一世俱空斌禅师第二十二世无方从禅师第二十三世月舟载禅师

      第二十四世宗镜书禅师第二十五世摩山忠禅师第二十六世寿昌经禅师

      第二十一七世博山来禅师第二十八世报亲舟禅师第二十九世虎洞义禅师

      第三十世洞安灯禅师(甘露开山)第三十一世慧泉金禅师(法华堂上)

      第三十二世昆硕岱禅师第三十三世鹿空彩禅师第三十四世云翔鸥禅师

      第三十五世优昙华禅师第三十六世德成辉禅师第三十一七世善性定禅师

      第三十八世天益德禅师第三十九世翠崖楷禅师第四十世松海雯禅师

      第四十一世青莲洪禅师第四十二世泉冷性禅师第四十三世法源通禅师

      第四十四世大根灵禅师(中兴祇园)第四十五世淮海圆禅师第四十六世松崖垢禅师

      第四十七世大九华山祇园寺方丈第四十一七世宽明付法徒宏志亲领,法名法雨。

      祖衣拂子拄杖如意受持派曰

      寿增无量法灵证妙莲台

      弘传大千界群昧觉花开

      惟雨润万物为道亦复然

      能息烦恼焰荣汝菩提田

      宽明并书

      (此法卷由祇园寺第四十一七世住持宽明交付法徒宏志,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

     

      早殿

      寺院僧中于每日清晨(约3时30分)齐集大殿,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配有赞歌。其中《楞严经》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为一堂功课。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九华山的寺院在平时只念一堂功课,在节日念两堂功课。

     

      斋仪

      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餐和午餐)时,要按照《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佛教原有“过午不食”的规定,九华山寺院因汉民族的习惯,多数僧尼都进晚餐,所以晚餐不须念供。

     

      普请

      指集结僧众劳动的制度,亦称出坡。唐代《百丈清规》中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九华山丛林大寺和小庵茅蓬普遍实行“农禅结合”制度,组织僧众种茶、植树、美化环境,以这些劳动作为佛事活动的一部分。另外,召集僧众,也称普请。

     

      佛像开光

      凡寺院新塑佛像安位、上漆、贴金,或古佛像重新修理上漆、贴金,都要举行“开光”仪式,它属于佛教大型活动之一。1986年夏历七月三十日,祇园寺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集诸山长老和众僧尼于祇园寺大雄宝殿,由祇园寺新任方丈并侍者拿起洁白的毛巾在空中来回拭佛,意为新装金的三尊大佛洁容;接着以圆镜光照佛像,提笔点睛。众僧尼恭敬礼佛一番,口唱赞词,同时全山各大寺庙撞钟擂鼓,以示庆贺。

     

      结夏与结冬

      安居前一日称“结夏”。结夏期间,讲经学律称夏讲。当年十月十五日到次年五月十五日期间,僧众也应在寺院中定居,称为结冬。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僧人到寺院中专修禅法,名江湖会。民国时期,九华山祇园寺曾实行过这样的冬参夏讲制度。

     

      水陆法会

      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水陆”、“水陆斋”、“悲济会”等,俗称打水陆。相传南朝梁武帝始创。据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因而批阅《大藏》,创立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设水陆法会。北周与隋代,此仪不行二至唐咸亨年间(670一674),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复流行于世。明代称此为“南水陆”,而对金山仪文称“北水陆”二宋、元、明、清水陆法会盛行,是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内容为诵经舍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贡品以饮食为主,悬挂毗卢、释迎、弥勒等像,陈设香花、灯烛等贡品。外坛有“梁皇忏”、“华严”、“法华”、“诸经”、“净土”、“施食”等坛。全部法事一般以一七昼夜为期(内坛也有从第三日开始,进行五昼夜),时间多者为49天。规模较大的水陆,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1935年,九华山佛教界举行水陆法会时用的宝盖,上绣“普渡大斋水陆法会”,一直沿用至今;水陆画像80余幅也保存完好。自1984年以后,九华山各大寺院每年都要举行多次水陆法会。

     

      瑜珈焰口

      一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焰口,亦称“面燃”,原为饿鬼鬼王名。据《焰口饿鬼经》描绘,其形体枯瘦,咽细似针,口吐火焰,样子十分痛苦。该经书说,阿难在静室中修习禅定,焰口鬼王告诉阿难:“你三日后命尽,生在饿鬼中。如要免苦,须于明日普施鬼神,以摩揭陀国所用之解各施一解饮食。”阿难为免使自己堕为饿鬼,并使诸饿鬼解除痛苦,求佛帮助。佛遂为其说诵经咒,并教其施食方法。于是这就成为修持密教的人每日修持的一种行事。唐末密教失传,施食仪轨也随之失传。宋代诸师曾极力恢复此一行法。元代,此法又自西藏传人汉地,于是焰口之法得以复传。现存《大藏经》中有《瑜咖集要焰口施食仪》,佛教通行的仪轨皆从此仪增补而成。密教有专对这种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轨,并供饮食以度饿鬼,称为“焰口施食”或“放焰口”。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黄昏时举行,亦是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九华山各丛林寺院经常举行“放焰口”。20世纪40年代,小天台(即明心寺)住持性海举办的“千台焰口”尤为著名。“千台焰口”悬挂水陆画,开设阴阳两堂,每日坚持诵经,给饿鬼施水施食,时间长达1000天(3年多时间),不断地超度亡灵,积大功德。

     

      传戒

      佛教丛林寺院设立法堂或戒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九华山祇园寺丛林一般利用佛教节日,按“三坛同受”的制度,为受戒者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最后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碟”。民国22年(1933)祇园寺开三坛戒,参与受戒826人,时称“五百罗汉期”。1986年9月,祇园寺恢复丛林制首次传戒,受戒僧尼及居士共1100余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