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九华山佛教文化中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结合佛教文化内涵与九华山风物或文化特色,采取楹联形式表达出来的佛教楹联文化,在九华山不胜枚举。在九华山寺院可以读到不少精彩楹联佳作,让游人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
弘扬慈悲理念 祈祷人类和平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现了佛教对众生的关怀。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被视为佛教的根本精神。《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心,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诸多佛菩萨中,地藏菩萨以大愿心而著称,是集中体现慈悲理念的神格形象之一。特别是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普度众生的悲愿,广为民间百姓所接受。因此,在九华山寺院楹联中不少都是弘扬佛教慈悲理念。如上禅堂山门和百岁宫大雄宝殿殿门楹联:“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大转普利人天”,旃檀林联:“佛国庄严呈琉璃界;普门辉煌现慈悲心”,都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佛菩萨的慈悲济世形象。
地藏菩萨作为上求无上智慧、下化无量众生的修行者和主宰幽冥地府的幽冥教主,千百年来在民间百姓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后人常以此典故,为与金地藏有关的寺院书写楹联。在金地藏禅住过的遗址上修建的天台寺有两联:“执杖持珠,遍游十地;度冥救世,普照九华”、“天上楼台,清冷彻骨;地中金藏,善则予人”。东崖禅寺位于东崖“云舫”顶上,寺院旁有金地藏“晏坐岩”,因金地藏曾在岩头晏坐诵经而得名。该寺大殿有联吟到:“岸顶晏坐地藏垂圣迹;云中巨舫天龙护慈航。”位于九华街神光岭的肉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是安葬金地藏肉身之塔。其山门联曰:“誓度众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这些楹联体现了地藏菩萨普度众生的佛教慈悲人文精神内涵和佛教人道主义思想。
战争与和平贯穿人类。战争作为人类最不和谐的体现和结果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和损失,而和平给人类带来安宁和幸福,因而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盼。佛教作为爱好人类和平的宗教,坚持把实现人类和平放在重要位置,在其教理之中有关祈祷人类化干戈为玉帛、祝愿人类长寿平安的格言俯拾皆是。九华山寺院楹联,吸收了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化城寺是金地藏曾修行的地方,大师圆寂后,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菩萨道场。化城寺在九华山诸寺中处中心地位,其山门前有联曰:“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主刹护东西。”此联描述地藏菩萨道场经久不衰,使古寺生辉,护佑四方。在无量寺山门也有一联:“焚一柱有限香,超脱苦海;念几声无量佛,长寿平安。”这些楹联内容体现了和平宗旨,符合人类长寿平安的祈望和希求。
重视道德劝化 教人向善向上
佛教从创立始,即认为心为诸法之本源,以“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为理想境界,力图通过道德劝化,使人心得到训练并最终得到净化。因而九华山寺院不少楹联反映了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基本道德规范。拜经台大雄宝殿楹联云:“舍灵皆佛性,教修善、教改过,冀群生勃发天良,圣愿极宏深,欲使幽冥清罪案;阴恶在人心,即蛇蝎、即狐狼,问何日能空地狱,迷途须觉悟,莫教沉溺负慈恩。”旃檀林大悲宝殿楹联曰:“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位于东崖西麓法华寺楹联吟到:“蹊路上宜防失足,迷途中急早回头。”楹联不仅突出反映了佛教劝善去恶的处世要旨,也切合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与理义,有利于激励人们为培育美好的心灵而努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难免会遇到坎坷和种种不如意,产生精神的空虚和焦虑,对此佛教积极宣扬“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的因果报应,告诫世人“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九华山寺院重视这些人的心理需求,积极借助楹联感化和促进世人提升精神品格,以成正果。祇园寺山门联曰:“色相尚英雄,犹信道德兼行,了却尘缘成正果;功勋实伟业,堪羡勇忠并著,观光上国镇山门。”楹联向世人所提供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使信其者可以从佛教信仰中纾解种种身心失调的困扰,能因成正果的希望而加强自身修行,积极面对人生,并把现实作为获得正果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摆脱困扰、超越束缚的津梁。
佛教认为,世人只要本着包容、宽容、圆融、交融的精神,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自然就脱离苦海。因而九华山寺院一些楹联积极劝化世人要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胸怀,达到纯美、纯情、纯真的心灵状态,使人具有超脱、恬淡、自由的心境。甘露寺内弥勒佛像两旁联曰:“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九华山后山蕴空茅蓬也有一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些楹联反映了佛教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的基本精神,以佛的觉智教化世人处世要大度、宽容,以宽广的心胸保持身心健康,完善人格,觉悟人生,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憧憬,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
强调万物有灵 倡导和谐发展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的生命不仅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指无生命没有感情色彩的大千世界,万物皆有佛性。同时,佛教认为“诸法因缘生”。佛教的教义正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就是自然与社会万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互相依存,和合共生。九华山寺院很多楹联都强调万物有灵,体现了佛教所提倡的整个宇宙万物和谐发展的思想。“夜静松涛僧语秘;月明山肃画心浮”(华天寺联)、“香焚小楼绕经语;鸟语翠林闹春山”(香山茅蓬联)、“野鹤山猿相疑洽;游蜂舞蝶任猖狂。”(胜鬘精舍联)这些楹联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和睦共处,生命与环境共生融为一体的生态和谐之美。
九华山作为名山秀水之地,自佛教传入后,在佛教“人类如毁灭了大自然将无法独善其身”的和谐发展思想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千百年来受到了佛教的较好保护,被世人誉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莲花佛国。九华山寺院楹联不少就是描绘九华山佛教仙境的迷人景色。如“华崿峰前香云缥缈;化城寺里花雨缤纷”(化城寺联)、“长江化仙堑,云海苍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慧居寺联)。再看龙池庵一副楹联:“悬水落成千丈玉,翠屏横截万重山。”上联指五龙湾飞瀑注入龙池,喷珠溅玉,汹涌数丈;下联指龙池庵周围的竹树如绿色屏风。联语上写水流之急,下写山翠之美,对比强烈。更令人叫绝的是小天台(原名“明心寺”)的楹联:“人间风雨山间月;世外桃源身外天。”联中渲染出一种隐逸的气氛,恰好印证了佛教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追求与信仰的文化特征。
作为佛教僧尼修行之地,九华山寺院楹联还反映了僧尼修行生活情况。“草屋何人方管乐;老僧相伴有烟霞”(东崖禅寺联)、“客人莫嫌菜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观音峰上院联),描绘了修行人的简朴生活。“帘影静垂,闲翻贝叶添新藏;磐声徐歇,自剪芭蕉写佛经”(甘露寺联)、“相看法雨慈云,得真自在;验取晨钟暮鼓,具广设施”(龙庵联),介绍了修行人的清苦历炼。“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永兴茅蓬联)、“境寂闻天籁;心空转法轮”(甘露寺联),生动地再现了修行之人身居寂静之处,在月夜当空之时通过禅定探求佛教知心、宰心、净心奥秘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