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西部青阳县县城西南,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有寺庙百余座,僧尼千余人,佛像10000余尊,珍贵文物2000余件,是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九华山方圆约百公里,号称九十九峰、十八景,鼎盛时,寺庵360余座,僧尼五六千人。九华山群峰争峙,却玲珑秀丽。之所以成名,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还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烟气氤氲,巍峨兀立,气吞江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游山时远眺层峦叠翠,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咏有《遥望九华峰》一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从此“九华名遂闻于天下”。稍后,唐代开元年间,新罗国(今朝鲜半岛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山修行,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普渡众生,功德无量,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明、清鼎盛时期“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也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朝山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唐代诗人刘禹锡赞曰:“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则云:“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西部青阳县县城西南,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一、东南第一山
《青阳县志》谓九华山山峰“得名者四十八”,主要者如天台峰、莲花峰、天柱峰、十王峰、玉屏峰、观音峰、老鹰爬壁峰、九子峰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30余座,云海翻腾,各展其姿,气象万千。其中,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华山的最高峰。天台峰俗称天台正顶,与十王峰紧连,海拔1325米,虽略低于十王峰,但却是九华山的主峰,此峰顶上又分出两峰,东为龙头峰,上有平台,平台上有捧日亭;西为龙珠峰,两峰有拱桥连接,谓“渡仙桥”,颇有道教色彩。桥中间阴刻“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的最高点为“云峡”,云峡由两巨石狭峙而成,空间下宽上窄,仰视唯见一线天。这里是观云海日出的最佳处,“天台晓日”是九华山“十景”之一。天台峰上有寺,名天台寺(或称地藏禅林),这是香客朝山必到之地,也是旅游者可以登临的九华山最高点。天柱峰南距天台峰三点五公里,海拔千余米,峰头如鳌,峰上有峰,状如石柱,直插云天。峰旁五石环立如五叟游山,俗谓“天柱仙踪”。九子峰又称九子岩,在九华山后山,海拔八百米,离青阳县城只有20公里,也是峰上有峰,其数为九,如小儿环列向背,团聚嬉闹,故名九子。九子峰上有寺,名九子寺,寺左有七布泉,音如钟鼓;寺右有垂云涧,声如环佩,俗谓此为“九子听泉”。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第一次称“九华山”,并喻之为“秀出九芙蓉”之后,俗乃随之,但作为九华山诸峰之一的“九子峰”则仍依旧名不改。九华山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感化成石。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肚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维妙维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山时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修禅。
峰之外,九华山又有16岭、14岩、22石、12洞、18泉、10溪等。岭之著者如神光岭,在平田冈下、新罗僧地藏塔前,相传地藏寂后于此起塔而现圆光,故名;天香岭,在少微峰北、卧云庵前,费冠卿拾遗曾隐居于此,诏而不就,使臣恐其逸去,即于岭上焚香谕旨;呈凤岭,在协济祠南,传说岭上有凤,樵人得之,群鸟争扑而夺之。岩之著者如邃谷岩,在山深处,人迹罕到,岩户高迥,炎热不生,纵夏秋亦有冰雪;双石岩,昔净居院址,双石峭耸,一瀑悬流,诗云“旧日禅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几经秋。谁知一币枯茅地,曾是谈经石点头”;观音岩,布帻峰西,仄石合成裂磔雄关,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结庵于此,感观音菩萨现身,故名;透碧岩,又名透壁,在滴翠峰侧,高、宽各约2丈,深倍之,与五老峰相映成趣;三斧岩,在九子山东北,石上有类似大斧所劈三痕,故名;东岩,在化城寺东,又名东峰、东崖,崖北有崖,深覆如屋,传说僧地藏曾卓锡于此,异僧周经、王阳明亦曾栖止于此;宝陀岩,在莲花峰北,岩户高峻突兀,迥然楼阁,上垂莎罗花、菩萨线,内如仙人居室,石床丹灶,宛然真实。洞之著者如金光洞,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则有金色神光充塞洞口,传说有致敬者若见金人像于其中,或谓僧地藏曾居于此;鱼龙洞,去南阳五里许,共7洞,洞中有涧水屈曲流转,又有绿鱼白鸟,还有洲渚,岩壁嶙峋,如玉笋、莲花,如攒戟,有玉柱、芙蓉冈、钟鼓石、仙人棋盘、出龛仙翁、狮子仙蛙,奇形异状,皆钟乳形状,洞尽处有一孔通外,日光照射,洞中五彩顿生,光芒难以名状;云岩洞,在云门峰北,广如厅堂,可容数百人,洞中有石像,若菩萨、仙子,又有钟乳石如幢盖,如瓶罂,洞前有溪流,云径幽僻。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深山多秀水。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双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其中,龙、缥、舒、双、濂5溪之水于六泉口处汇合成为一溪,俗称这一段溪流为“五溪”,其水经五溪桥流至梅根,然后进入长江,可见,五溪实为九华山之门户。传说5溪是5龙爬行留下的痕迹,站在五溪桥头仰望,5溪从九华群峰中奔流而下,象银蛇蜿蜒,淌漾有声;远山近树,流水行云,“五溪山色”,美不胜收。元代文宗皇帝游九华山至此,面对此景,不觉动情,于是吟诗一首云:“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清人王泽弘也有诗曰:“出门朝日望溪明,忽有诸峰入眼惊。但识夜寒同气候,如何天半异阴晴。山含微雪苍然白,水带残冰分外清。到此倍知身世幻,九华真有故人情。”龙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此外还有碧桃岩瀑布、濯缨瀑布、七布泉瀑布、百丈箭瀑布、百丈潭瀑布、百丈岩瀑布等。潭有饮猿潭、清漪潭、濯缨潭、伏龙潭、百丈潭、鲇鱼潭等,正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一朝踏勘情难忘”。九华山的名泉共有18眼,三角泉、天泉、巴字泉、七布泉、目露泉、龙女泉、白龟泉、璎珞泉,碧玉泉,温泉、双泉、派派泉、金沙泉、炼丹泉、戛玉泉、岩泉、虎跑泉、六泉等是也。金沙泉有两处,一在地藏塔前,有石刻“金沙泉”三字遗存;一在无相寺南,大不盈瓯,四时不竭,黄沙铺底,闪烁如金,传说僧地藏常以此泉水沏茶。七布泉在福海寺西,夏雨秋霖时,泉水分为7股,散落崖谷,一似云边野鹤穷来、石上寒猿见落,有诗云:“一泉分七布,胜在夏秋时。猿鹤常窥影,尘缘那许知?”龙女泉,在东崖西下,泉水澄碧,喝之甘洌,水中游鱼可数,费氏《化成寺记》谓是九子神献给僧地藏之泉,后人附会为“龙女献泉”,无论如何,此泉与地藏的确有着一段动听的传说,所谓“栖托先依水,泉从龙女开。空明飞镜下,皎洁弄珠来。洗茗寒香出,烧铛活火催,素磁方外话,斟酌胜春醅。”就是叙说地藏僧与此泉的关系。九华山的自然形胜与佛教文物构成了诸般美景,“五溪山色”之外又有“龙池飞瀑”、“天台晓日”、“东岩宴坐”、“化城晚钟”等,俗称“九华十景”。此外,还有龙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楹等名胜。十景之中,既有浑然天成者,也有人工雕凿、刻意追求者。正是此天地之灵气、人间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东南第一山”!
九华山天台峰
二、香火甲天下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有“佛国仙城”之美誉的九华山,佛寺众多。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禅师传入九华山,山上始建寺庙。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55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感动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损资,为金乔觉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额于该寺。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75载,于公元794年圆寂。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们以他生前苦行,坐化后形迹与经典所载的地藏菩萨相若,尊之为地藏菩萨化身,将其肉身妆漆镀金,塑为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享受千年香火,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每逢地藏菩萨圆寂日(农历七月三十),海内外信众都要云集九华,举行庙会,以志纪念。每当此日,只见祥云蔼蔼,幡幢猎猎,香烟袅袅,佛乐阵阵,经声朗朗。僧尼信众,手持香炷、齐诵经文,同声祈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佛法无边,尽渡众生。
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又形成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祇园寺四大丛林。到清朝末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的兴盛景象,因为地藏菩萨普度众生的伟大愿力,“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九华山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