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六朝古都南京闹市区淮海路与延龄巷交界处的金陵刻经处,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由晚清著名学者、“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一手创办,是永久刻印经像、收藏经版、流通佛经的庄严场所。由于历史原因,几度兴废。后经周恩来总理、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关心与护持,刻经事业得以逐渐恢复。其“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金陵刻经处被批准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之一,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刻经处现为中国佛教协会直属单位,自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以来,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的领导下,金陵刻经处的刻经印经、经书流通、佛像画雕刻等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
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居士之塔
研究编审
“以研究工作促进编校工作,以严格的编校工作确保印经内容精审”是南京金陵可经处的优良传统。南京金陵刻经处不断扩充研究编辑人员队伍,组织研究人员深入开展雕版印刷技艺和佛教相关课题研究,出版论文集《佛教内外学》,发表《四法印与禅的修证》、《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陈三立与近现代佛教》、《略论当代禅之开展》(三禅论坛)、《杨仁山居士与杨氏分家笔据》、《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等论文,整理发表吕澂先生译《中观心论•入抉择瑜伽师真实品》(《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吕澂先生《略评翻印本严译<天演论>译文及校勘》等论文。
刻字
同时,组织人员对金陵刻经处经版资源库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完成《金陵刻经处现存经版目录》;收集有关金陵刻经处及支那内学院等历史资料100余条,对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澂等相关金陵刻经处历史人物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持续推进经版资料、佛学文化基础工程建设,为金陵刻经处佛教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印刷
金陵刻经处先后组织研究人员参加首届黄梅禅宗高峰论坛、唯识学与现象学研讨会、“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纪念方立天教授从教50周年研讨会”、河北第二届禅宗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并负责南京市民学堂关于金陵刻经处及近现代南京佛教的主讲,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折页
金陵刻经处编审校对人员严把经书内容及政策关,在2010-2014的5年时间里,先后认真完成了125种经书的审稿、编辑、校对及154种经书底本处理等工作,并整理、提供线装书底本103种,编辑校对新书37种,约1千万字。
齐栏
印经流通
随着我国佛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佛教界及社会上对金陵刻经处经书、佛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南京金陵刻经处针对佛教界和社会上不同人群对经书需求的不同特点,形成了扩大精品书印制的业务发展思路,形成精品图书数十种。在2010-2014的5年时间里,金陵刻经处印制《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新戒必读》、《华严寺志》等百余种线装经书40万余册,流通43万余册;机器印刷出版并流通《佛学常见词汇》、《佛教三字经》、《金刚经浅释》、《上海护国息灾法语》等现代版经书400万余册。金陵刻经处牢固树立为佛教界服务的理念,严把经书印刷、装订质量关,在紧抓自身印经质量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采取了走出去寻求合适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扩大了经书流通范围,经书流通遍布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市的寺庙、团体和文化单位。
排序
经板楼改造
金陵刻经处原经板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随时间发展逐渐破败,已不能满足对于大量珍贵经板的保护要求。在中国佛教协会和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拨款200余万元支持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部改造项目。经过改造后的经版楼面貌一新,经版楼也由原先单一的储藏经版功能,提升为集经版展示、保存及“非遗”技艺实物陈列于一体,集中展现了刻经处经版文物与“非遗”技艺的魅力。
穿纸捻
经板清理
在经板楼改造完成后,金陵刻经处组织人员开始对所存版全且版况好,或版况好而仅缺一、二块经版进行进一步清理工作。通过逐块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对诸多存在散乱错置的经版,进行调序归位,先后整理补齐《华严四十二字观门义证》、《西方公据》、《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忏悔法(梵网忏法)》、《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楞伽科解》、《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帖疏)》等经书的经板。在清理经版的过程中,对经版版面质量,进行了逐步检查,发现其中397种经版略经修补或刻一、二块新版,即可重新使用,为今后这些经版的修复、印刷、流通做好了前期准备。
装订
“非遗”传承
南京金陵刻经处既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又是我国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随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影响的扩大,金陵刻经处积极完成了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编制“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长期保护规划的编写,对“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分期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并按程序申报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一位省级传承人。同时,金陵刻经处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壮大职工队伍,从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挑选有刻字功底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的雕版技艺传授,并为其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培养,为更好地传承“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打下了基础。2013年,金陵刻经处被评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成品书
交流宣传
作为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南京金陵刻经处接受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南京电视台“东升工作室”、香港电台电视部“文化长河”、中央新影集团大型记录片“百年南京”、国家图书馆“非遗系列专访”电视栏目的采访拍摄,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应邀参加有关“非遗”演示等方面的展览,扩大社会对“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认知度和金陵刻经处的影响力。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金陵礼佛文化月”、南京市宣传部在紫金山庄举办的世界名城市市长会议的展示、南京非遗办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活力青奥,多彩金陵”展示活动,以及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的“国际佛事文化用品展”、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迎亚青圣火传递活动、“老门东街区”开街活动,精湛的雕版、印刷、装订技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金陵刻经处收藏的木刻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