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汉传佛教规范传戒研讨班上的讲话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蒋坚永
(2011年7月22日)
尊敬的传印会长,各位副会长,
尊敬的汤黎路副主席,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今天,中国佛教协会在这里举办“全国汉传佛教规范传戒研讨班”,就进一步规范传戒,深入研讨,总结回顾,交流经验,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举措。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和王作安局长对这次研讨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国佛教协会高度重视这次传戒研讨班,精心筹备,认真组织,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负责人和汉传佛教传戒寺院的代表与会研讨,建言献策,共襄盛举;教务部对中佛协传授三坛大戒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传戒程序和要求及修订办法做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刚才传印会长现身说法,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开示,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佛教界开展规范传戒工作的重大意义,提出殷切的希望和明确的要求,思想深刻,语重心长。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
借此机会,我也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规范传戒工作
传戒是佛教基本的教务活动,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佛教能否担任重大使命,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国家宗教局将大力支持中国佛教协会规范传戒活动、加强教制建设、坚持以戒为师、促进佛教健康发展。
第一,做好传戒工作,有助于保持佛教的团结和睦。佛教常常讲“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佛教如无戒律的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要造就一批有品格、有造诣的僧才,确保僧团队伍的纯洁性,持守“六和敬”,维系僧众团结共事,首先就要严把传戒关。
第二,做好传戒工作,有助于保持佛教的自身活力。戒为正法久住的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佛教戒定慧三学中,戒学是基本,是佛教生命力所在,“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以戒为师”是佛教长久住世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佛法之所以能够住世二千五百余年,关键就在于坚守“以戒为师”的祖训。以戒为师的首要保障就是要规范传戒,严格僧才的选拔。
第三,做好传戒工作,有助于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的戒律不仅只消极地禁止做一切恶事,更要积极地行一切善事,也就是要净化自己,利益他人。做好传戒工作,在出家人心目中牢固树立汉传佛教菩萨道思想,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大众,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规范传戒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佛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与完善,佛教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佛教的道风建设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以戒为师、整肃道风成为新时期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僧伽制度建设问题是我国佛教恢复期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传戒活动是其中的基本工作之一。195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上,僧伽制度问题被作为两个关键问题之一提出。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收徒传戒问题的决议》(征求意见稿);1994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公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实施暂行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和各汉传佛教寺院遵照执行。自此,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工作纳入中国佛教协会统一管理,结束了以往各地各自为政的局面,逐步做到了统一考核、统一审批、统一戒牒、统一编号、统一颁发。2000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颁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等三个文件。自1994年9月传戒管理办法颁布施行以来,有效地遏制了滥传戒的风气,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同。
回顾当代中国佛教历程,从1981年开始,中国 佛教僧团恢复了传戒传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传戒规范。在近30年的传戒工作中,制定了系统传戒规则,圆满举办近200次大型传戒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给佛教带来了新的气象,对恢复佛教,完善僧团队伍建设,确保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下,少数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不正、追名逐利,引起社会议论,损害了佛教清誉,传戒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危及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
因此,全面总结新中国以来传戒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因应当代佛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规范传戒,继往开来,为未来佛教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做贡献,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全面总结规范传戒工作,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时代因缘的变化,佛法、戒法自然也要应对契理契机的问题,三坛大戒的举办方式,及戒期中的教育内容,已呈现改革的需求。比如,像有些研究者所提出的,应结合当前汉传佛教的特点,在尊重律典祖本的基础上,从仪式与内容上均体现出时代性和适用性,研究新的传戒仪轨等问题,我觉得都值得佛教界认真思考。另一方面,佛教总是在与社会的适应中前进的,戒律也不会一成不变,需要因时制宜,有简有繁,在不违反佛教基本教义的前提下,不妨努力去探索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形式。既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也要认真研究和借鉴海外在僧人教育和僧团管理方面的经验,还要加强对戒律的研究整理,正本清源,因时因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适,做到既符合传统精神,又适应现代需要。
三、以戒为师,以规范传戒工作促进道风建设
规范传戒是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一步,攸关整个佛教界的风气。但是,对于进入佛门的出家众而言,完成了受戒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并不是万事大吉,并不就意味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出家人。佛教界更应以此为契机,围绕当代人间佛教建设的目标,以戒为师,继续大力加强道风建设。
要进一步积极探讨研究加强道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形成深入经藏、持戒清净、淡泊名利、戒骄戒躁、积极奉献的风气,树立良好的道风,养成良好的寺风,形成良好的会风。要积极倡导以戒为师、以德为先,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出家人队伍。要积极主动在佛教界普及戒律知识,宣传严持戒律的典型,营造出一种讲究自律的氛围、严持戒律的风气。中国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团体要经常性地开展道风教育和培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扭转市场经济环境下佛事活动的商业化倾向,不断纯洁僧伽队伍。
五年前,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杭州和这里举办,论坛发表的《普陀山宣言》中提出了“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的愿景。今天,大家又在这里为佛教未来发展计,研讨规范传戒问题。做着不同的事情,为着同样的目标,我们期待着佛教不断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汉传佛教传戒研讨班圆满成功!祝各位法师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来源:法音2011年第8期 (总第324期)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