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第八届理事会工作回顾 >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 许嘉璐:破解贪瞋痴 共修菩萨行

    (2012年4月2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许嘉璐


    今次论坛,适逢佛祖圣诞前夕,香港同胞恭迎佛顶骨舍利,万众顶礼祈求世界和谐,又恰为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可谓三喜临门,百年难期,若非众缘和合,岂能如此!
    当今佛法之外的世界,环境和社会的危机五洲遍布,战争与暴力的乌云到处飘荡,多少人为名利心力交瘁,这些现象自古就有,但是恐怕此时为甚。是什么原因造成财富增加了,精神却丢失了;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自毁之相越发严重?经论所说“末法时代”“有教而无行”,是不是指的就是当下?佛陀的教诲仍在,弘法、护法者一直在努力,但是物质的刺激和诱惑,为人所喜而摆脱甚难,恰如妖魔缠人。剖析其根,不外乎贪恋、瞋怒和痴愚。刺激人的物欲,诱发人的怨恨,迷惑人的理智,以社会上一层层人的利益造成一层层的矛盾,而在资本的利润远远大于劳动价值的今天,最终获得最多利益的则是资本的占有者。经济危机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暴力冲突也罢,莫不起源于人的贪瞋痴。
    现在的时代,众生难能解得因果法。不解因果,于是一味信仰竞争,迷信科技,可以说现在常常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局面。这个“独醒”的“我”,并不是哪个个人,而是有着崇高信仰的人群。中华民族一向崇尚道德,崇尚和而不同,这是儒释道共同的教义。惟其如此,所以三者能够并存融通而共生,相敬互学而同荣。儒释道之间,在古代也曾有过矛盾,但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在中华大地上,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三者内部各有众多宗派,同样地,教派之间也是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也从来和谐相处。中华民族的这一情况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仅有的奇特现象,保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延绵未尝中断。其实,说奇也并不奇,是三者整体性的宇宙观、最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伦理观、包容“他者”、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反诸自身”、“内省”的修养方法,决定了我们提倡慈悲、追求智慧、力主平等、热爱和谐、期盼和平的民族性格。
    佛教,无论是藏传、汉传,还是南传,无论大乘小乘,都是佛祖的弟子,都是破除五蕴和贪瞋痴的表率、以慈悲为怀的清醒者。我们不能只是“独醒”,必须齐心协力,以佛祖的智慧,解除众生心灵之苦;我们以戒为师,众生以僧为师,僧俗以佛为师,以法为师。我们瞻礼佛顶骨舍利,就是要追思佛祖历经千辛万苦追寻真理和以天下为怀、孜孜弘法的不朽精神,再接再厉,让越来越多的贪瞋痴者,走出物欲的陷阱,走进心灵的清净世界。
    为利而争,古今皆有;弘扬儒释道精神的智者也从未中断。是否佛法以及儒家、道家的精神在过往的几千年中没有起到纠正人心的作用呢?从而类推,在当今和未来岁月里无法制止争夺、破坏和战争了呢?显然不是。人类的历史从来是两种力量的博弈史。一种是引人走向崇高与和平的,一种是拖人奔向卑下与毁灭的。二者时时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了对崇高与和谐的倡导,另一种力量就更可以为所欲为,可能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仍然要坚持弘法。如果说客观环境是缘,那么众生之心就是因。太虚大师说过,一人之心可改变人生,一国之心可改变国运。我们可以接续他的话说,人类之心可改变世界。
    和则顺,争则危。
    最后,我想用孔子整理过的《诗经》里的诗句表达我愿意与各位高僧大德互勉的心情,结束我的发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