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委员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承办,苏州寒山寺、西园寺、灵岩山寺协办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苏州南园宾馆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传印长老,副会长如瑞法师、湛如法师、心澄法师、道慈法师、纯一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明学长老、松纯长老、无相长老,秘书长王健,副秘书长宗家顺、慧明法师、吴国平,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张厚荣、向学法师、宗性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能修法师、隆相法师、莲华法师、秋爽法师、普仁法师、果光法师、俊才法师、昌鉴法师,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智海法师、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智宗法师,陕西法门寺佛学院常务副院长贤空法师,厦门佛教协会副会长法源法师、厦门闽南佛学院副教务长中观法师,杭州佛学院院长光泉法师;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徐远杰司长、四司张剑副司长、一司匡盛处长、院校处薛树琪处长,江苏省宗教事务局沈祖荣副局长、宗教一处李华廷处长,苏州市宗教局杨崇华局长、季云钢副局长,和中国佛教协会有关部室负责人以及专委会委员、特约代表近80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慧明副秘书长主持,传印会长在会议上作了题为《响应时代召唤,推进佛教教教育》的重要讲话。他说,千秋大计,教育为本。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佛教事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释迦牟尼佛应世,度脱众生,转凡成圣,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佛教要务中,教育为第一!佛教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关乎佛教的发展与未来。从根本上说,佛教的发展取决于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在人才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和组织建设等自身建设的五个方面中,人才建设是关键。人才培养靠教育,佛教教育是实现人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他希望中国佛教界发扬三大语系佛教的优良传统,弘扬巴利、汉、藏佛教教育的传承特征。继续光大汉语系大乘佛教八大宗派的家风遗教,秉承八宗的法脉源流。传印长老在讲话中还就中国佛学院新校址的选址情况向与会代表作了说明。
佛教教育委员会主任湛如法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会议的筹备情况,就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的“佛教教育委员会”的性质、职责、工作目标以及人员组成情况做了介绍。他说,佛教教育委员会由22位委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整合佛教教育资源、协调佛教教材编审、推动佛教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承担佛教院校的教学调查与课程评估、举行院校教学研讨、组织与评审佛教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
湛如法师的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中国佛教教育三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他说,从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算起,大陆佛教教育已经走过三十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与领导下,佛教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三大语系高、中、初三级佛教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在不同的佛教岗位上发挥了积极骨干作用。在肯定三十年中国佛教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湛如法师也提到目前佛教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不足。他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佛教教育中一直存在的某些矛盾,比如“学”与“修”的矛盾、“研究”与“信仰”的矛盾、“丛林模式”与“学院模式”的矛盾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妥善的解决方法。
徐远杰司长代表国家宗教局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题为《扩大心胸,勇担使命》的重要讲话。他说,佛教教育委员会是专门负责有关佛教教育工作的委员会。委员会的设立将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十方智慧,共同推动中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落实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精神以及南京会长扩大会议的工作安排,履行委员职责,开展佛教教育工作具有积级的推动作用。
徐司长希望佛教教育委员会,要充分认识当前佛教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佛教教育委员会工作的宗旨和目标。要明确任务,勇担使命,充分调动起所有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为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言献策、尽心尽力。
徐司长强调指出,佛教教育事业的成败跟每一位出家人息息相关,关系着每一位出家人的命运,大家应该走出一己之私,超越一己寺院的小世界,要具有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关注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在教育委员会的平台上,为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教育的发展施展才华,勇担主角。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第八次佛代会”和“南京会长扩大会议”精神,积极开展佛教教育委员会的各项工作。会议审议和原则通过了《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委员会工作规则》(草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佛教教育委员会五年工作计划》(草案)、《佛教院校教材编审大纲》(草案)、《佛学院教学大纲》(草案)四个草案。
与会代表就四个草案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修改建议。会议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各地佛学院的法师们结合自己多年的佛教教学经验和各自佛学院的实际情况,踊跃发言,就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特征、初中高三级佛学院的定位、教材编写、学修一体化、僧源、师资、居士教育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明向法师就佛教教育委员会规划草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教育委员会,应该是三大语系的教育委员会,所以在草案里也应该有南传、藏传佛教教育内容。其次,佛教教育除了教界之外,还应该吸收学术界教学的力量,充实到佛教教育的体系之中,让更多的关心佛教教育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当下中国佛教教育的行列之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说,要作好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就必须发挥各位委员的积极性、参与性,委员会要提供给委员们必要的工作交流信息,也要组织各类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诸如深入各地佛学院进行调研工作等。教育委员会既然提出了远近规划,那么就要有人负责,要有人贯彻落实。关于教材的编写,我们以为要教界和学界通力合作才好。建议启动佛教教育基金会,要有资金资助委员会的各项工作,调动各方的人力财力,作好财务管理,为佛教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作好保障。此外,教材的编写工作非常重要,但从现在的规则看,缺少了禅修实践等的内容,希望把传统的丛林清规等纳入教材的编写之中,让实修与学理结合起来。
圣凯法师说:今后各地成立初、中、高等佛学院,不光是各地政府的工作,也应该是佛教界的重要工作,所以,建议在佛教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一个评议组,要是各地成立佛学院时,则需要专家评议组的评审认可,方可通过。学修一体化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年,但是如何做到学修一体化?学习本身是不是修行?经教是修行,那么上课学习就不是修行吗?认真听课就不是修行吗?所以,我们不能把学修对立起来。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要有出家人的神圣感。我不同意有些法师说的中国佛教教育衰落论,看看现在这么多的佛学院,这么多各地佛学院毕业的学僧,这是中国佛教多大的进步,这是多大的成就,我们在座的几乎都是中国佛教教育的受益者。但是要办好佛学院,则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为什么佛教界办活动有经费?办寺院教育就没经费呢?我们佛教界要从豪华的活动中回到朴素的学修中来。
在佛学院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立现当代中国佛教的课程,要加强对中国佛教现状的历史认识。比如,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中国佛教和佛教教育。又如,中国近现代佛教是如何发展过来的,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
佛学院人才的培养要有目的和针对性,比如,有的寺院缺乏管理型人才,有的寺院缺乏弘法型人才,有的则缺乏海外交流人才等。对于佛教界而言,各类人才都需要,所以佛学院要设立不同的教材,适应培养不同的僧才。至于编写佛教教材,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编写班子,对大纲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教材的编写要有目的性和方向感,结合现实,作好教材的编写工作。
隆相法师说:解放后传统的中国寺院教育中断了,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寺院的恢复建设,也使得中断了的中国佛教教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也深感这种成就的可喜。但从现实来说,我们现代的佛学院水平参差不齐,我们的佛教教育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对出家人的教育上面,当然出家人的教育是我们的本质需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居士教育,使得传统的寺院教育拓展到居士信众的普及教育上,也就是说,把法师的课堂学修教育转化成大众的弘法教育。法师对居士信众讲经说法,不但可以调动法师弘法利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广大信众的学修水平,促进佛教教育的弘法事业。佛教教育委员会还应该吸收佛教界以外的社会教学资源,比如大专院校的教学师资力量,互惠互利。教育委员会是三大语系佛教的委员会,因而要有南传、藏传佛教教育的体现,三大语系佛教教育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佛教教育不能拘泥于佛教界内部,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的办学方式,与学术界联合,各取所需,共同促进佛教教育的发展。这方面,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台湾佛教界的一些好经验和方式。
理净法师说:关于佛教教材的编写提了二十多年,直到目前也没有编写出一套严谨的教材。问题出在哪里?难在教材的推广使用问题上,关键是初、中、高三级佛学院的界定标准不清楚。
圆慈法师说,听了各位委员的发言,很受鼓舞。目前国内有各级佛学院五十多个,其特点是肚子大,两头小,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佛教教育?是需要宝塔式的教育呢?还是需要广泛普及的基础教育呢?中国的佛教教育应体现各自宗派的学修特点,要建立专科性的佛学院,传授传戒仪轨、禅堂仪轨等内容,服务和满足寺院内部的需要。三十多年来的中国佛教教育成就应当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才对。
光泉法师说:从佛教教育本身的规律来看,有了统一的教材,才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和水平。但是也要考虑到中国佛教教育自身的发展特征,建议利用现有不同佛学院的师资力量,充实完善各级佛学院教材,体现传统宗派教育的法脉和特色,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的特征,展示中国佛教教育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宗风家学。
智海法师说,佛教教育委员会要充分利用网络弘法的优势,建立系列的网络佛教教育系统,改变传统单一的弘法模式。我们需要通用的佛教教材,但也要有专门的教材,如三论宗、唯识、天台、禅宗等。历代的先贤祖师们也梳理研究过僧伽教育的问题,能否作到既通又专,既考虑到了学僧们的通识教育,又体现了宗派的传统特色,做到通专一体,这样的教材要适合当下佛学院教育的实际情况,又能面向社会广大信众普及基础佛教,因而,一部好的教材,那一定是契机契理的。
界象法师说:佛教教育是中国佛教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本人出家三十年来一直从事佛教教育至今,从本人的感受来说,目前的中国佛教教育令人揪心。因此,我们每一个出家人都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刚才听了传老的讲话,尤其是传老在接受《中国宗教》采访时讲的一个僧人的八点要求,讲的非常好。我们现在的所谓法门龙象,人天师表,要对照传老的八点要求,差距甚大,故此我们仍需努力精进。目前全国有五十多所佛学院,初级十七所,中级二十七所,高级的有中国佛学院等。总体看,缺乏办学的标准,有些是重复办学,有的初级院校学的是高级院校的教材,完全是根据寺院和教师的情况来开课。这些学院是否在教学等方面达到了标准?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我认为就是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缺乏师资力量,有的地方学生不好好学修,一会在这个佛学院学习,一会又跑到别的佛学院学习,管理不严,教学质量差。以前的寺院教育,我们首先是随自己的师傅学习,师傅言传身教,现在的学僧是佛学院学习,缺乏信念、道心,有的地方法师自己都戒行不好,不上殿、不过堂,如何教好学生?理论学的再好,不落到实处,也就是空学,学修要并进,修比学甚至更重要。编写教材要有一个好的班子,专门组织,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做好教材的建设。
济群法师说:佛教教育除了僧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居士信众教育,我们的佛学院教材大纲中对此没有涉及,居士教育是寺院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建议增加居士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之中。
佛教教育要为佛教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反思我们三十多年的佛学院教育时,我们也感受良多,办了许多佛学院,但是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僧才,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僧伽教育,这是出家人的基本要求。适应管理的人才,也很薄弱,虽然有清规戒律,但要落实在当下的日常教学之中。弘法教学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教育办了三十年之久,但是弘法人才寥寥无几。目前,社会上开办的各类高级总裁班很多,但是能担当教学的法师很少。目前我们的佛学院教育也缺乏这样的面向社会的培训教育,过去三十年的佛学院教育基本上是传输佛教的基本知识,悬在空中,没有落地,要让它起作用,出家人自己的人格跟不上,有问题,何谈僧伽教育呢?这些基础的工作做不好,那么你的五年、十年的规划都会变得空洞。
佛教教育要有两个服务,一是佛教自身的教育,二是社会的弘法教育。要作好两个服务,必须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慧明法师说,从传统的丛林教育到现代的佛学院教育,只能是佛教教育的一种形式,还不能代表僧伽教育的全部。中国佛教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一种发展模式,统一的模式化教育并不适合中国佛教传统教育的特色。
当今的佛教教育应该是应世教育,讲中国佛教发展史,就应该讲中国文化发展史,要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看中国佛教历史的发展演变。佛教教育委员会是三大语系佛教的委员会,因此,就该当要重视三大语系佛教教育的各自特征和传统,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发展。
纯一法师说,佛教教育基金是佛教教育事业的前提和保障,否则就不能保证佛教教育的实施和正常有序的发展,就不能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弘法人才。所以,我们是否采用不同的筹措资金的方式,比如以会员制的形式交纳资金,用于佛教教育、教材编写等方面,促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们佛学院的僧源不足,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严重影响了佛学院的招生工作。因此,僧俗二众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法源法师说:兴佛之本是什么?是佛教教育,佛教之所以代代相传,灯灯相续,都是佛教教育的结果。但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佛教僧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是佛教教育的基础,但是佛教教育的法门不是单一的,方便法门有多种,因机施教,要灵活多样,也要因地施教,有地方色彩。同时也要继承发扬佛教教育的次第关系。要有法可依,要适应当时的情况,又不失传统教育的精神。换句话说,初中高级的佛学院学修就是佛教教育内在的次第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佛教僧才,延续法脉,光大佛教。
当日下午,就如何发挥教育委员会各位委员的作用等有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道坚法师、成刚法师、宗性法师、松纯长老等在会议上也先后做了精彩的发言。
张剑副司长从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发展、当代佛学院教制建设、教材编写、师资队伍以及中国佛教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发言,并对佛学院诸位法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说,谈起新中国的佛教教育,我们不能不想起赵朴老,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上,赵朴老针对中国佛教工作百废待兴但却人才凋零殆尽的情况,系统而明确地就中国佛教教育的规划、课程、教材、师资、生源、管理体制、经费等方面提出了设想与要求。1992年元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赵朴老更是急切地高呼:“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的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随后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从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个方面加强中国佛教自身建设的方针。时至今日,每当召开有关宗教院校方面的会议和座谈,政府部门和各个宗教人士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和引用赵朴老的肺腑之言。
张剑副司长对目前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二、明确和充分发挥好佛教教育委员会这一专委会职能。三、以规范化教学为切入点,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佛教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四、要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五、要重视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内容。六、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切实形成各方面合力,提高佛教教育的办学水平。
湛如主任代表佛教教育委员会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他说,要本着对佛教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本委员会的职能,充分发挥各委员的有利资源与积极作用,希望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凝聚力量,为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心智,做大贡献。湛如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承办此次会议的江苏省佛教协会,苏州寒山寺、灵岩山寺、西园寺,苏州市民宗局、佛教协会以及南园宾馆等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健秘书长在闭幕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建成中国佛教大学,让这个佛教界多年期盼的梦变为现实。
传印会长对此次会议的召开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为今后中国的佛教教育开了个好头,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进言献策,徐司长、张剑副司长的讲话都很中肯,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所以我们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增强我们办好佛教教育的信心,不辜负时代对我们佛教徒的要求。至于佛教教育的形式,我们不必一刀切,大小二乘、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天台唯识、密宗等都有它的特色。传印长老指出,我们要有丛林寺院教育的传统家风,也要有现代的佛教教育系统,要百花齐放,允许有地方的宗教文化特色,办出自己的特色,显现多元的文化特色。比如普陀山的八宗学院就是弘扬传统家风的学院。学修一体化的问题,学就是修,修就是学,应该有这样的观念。要有正知正见正行,不要将学修对立起来,要身教言教并行,要有自信心,要从我做起。
传印会长最后说,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前景广阔,前途光明。希望各位委员同心协力,团结合作,为发展佛教教育事业和全面推进佛教自身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桑吉扎西,原载《法音》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