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传 印
(2011年7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在国家宗教事务局、江苏省和无锡市党政主管部门以及江苏省和无锡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长期以来支持我会工作的各级党政主管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座的各位佛教界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
佛教文化艺术源于佛教“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其中与“工巧明”和“声明”的关系尤为密切。佛教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涵盖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主要用来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佛教文化艺术不仅是佛教在中国承载传播的重要形式,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文化艺术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除了在宗教信仰、终极追求等方面,为中国的社会民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与中国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富有佛教特点的文化艺术,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与生活。在文学方面,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以及后来戏剧、连环画(小人书)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等诸多文人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都和中国民俗文学(例如大鼓说书)有着很深的关系。在书法绘画方面,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家皆以擅长佛画而著名;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在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因曹植于渔山创作,我国已有佛教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唐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的唱诵中。在建筑方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名胜区的突出标志;我们所在的灵山梵宫,即是当代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精巧的佛教建筑为祖国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光彩。
以上所举,仅是两千年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一斑。由此可见,佛教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而且升华了其中的哲学意境和思想内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正是通过诸多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拉近了佛教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佛教的思想、义理与信仰生活更加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在当代中国,优秀的佛教文化艺术对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佛教文化艺术也迎来了历史上繁荣和发展的最好时期。殷切希望:各级佛教组织都要十分重视佛教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创新,并通过佛教文化艺术来弘扬佛教慈悲、智慧、中道、和谐的理念,充分发挥佛教文化陶冶情操、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我们通过组织佛教书画艺术海外展览、佛教音乐海外巡演等方式与港澳台和国际佛教界进行友好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友谊。特别是在我国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建筑、造像、佛乐等)的展示,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圆满举办增光添彩,向世界各国的佛教徒充分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魅力,受到海内外佛教界的一致赞叹,不仅传播了佛教和谐、圆融的精神,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宣传了我国政府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
按照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我会第八届理事会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立了九个专门委员会,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实现第八次佛代会所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因为,第八届理事会认为,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佛教赋予我们大家的神圣使命。所以,希望通过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实践,为进一步做好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建言献策,为开创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的新局面做出积极贡献。
今天召开的文化艺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继慈善公益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之后的第四个专委会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第八次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及南京会长扩大会议的精神,探讨在当今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高科技等传播手段,使佛教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希望各位委员能够积极地为繁荣我国佛教文化艺术事业,奉献心智,建言献策,提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拓展佛教文化艺术的新形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中华民族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原载《法音》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