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主题研讨
  • 人间佛教与公益慈善

    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澈性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好客远交天际友,存心普结世间缘。主宾联以情,朋友合以义。首先,我代表陕西省佛教协会及全省佛教徒对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向前来参加盛会的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地欢迎!

        众所周知,陕西佛教历史悠久、法系传承广泛。陕西省会所在地西安,史称长安,在历史上是北传佛教的译传中心和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中心,也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完成 “中国化”进程所在地。世界各国佛教徒共同敬仰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供奉于陕西宝鸡法门寺。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六大宗派起源或创立于西安,保留了众多祖庭寺院,有三论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和兴教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和华严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和青龙寺。西安周边有历史上最早大规模翻译佛经的敦煌寺、唐玄奘翻译最大一部经典《大般若经》并在此圆寂的玉华寺等。历史上翻译佛经的四大译场草堂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均位于西安,五大佛经翻译家中的四位即鸠摩罗什、玄奘、义净、不空都长期在西安地区译经。历史上西域各国高僧竺法护、鸠摩罗什、“开元三大士”和般若三藏等,日本遣唐的学问僧、请益僧空海、圆行、圆仁等先后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新罗僧人圆测、义湘等相继来古长安求法。所以,西安在广大佛教信众中有厚重的感召力。

        佛教的“缘起”理念,将世界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生命网络。两千多年的佛教史,本身就是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的过程。因而,佛教大德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看来,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 

        慈悲济世、拔苦予乐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慈悲济世、常行布施是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途径。一种具足慈悲的信仰,必然来自一个和平、包容的宗教;一个弘扬慈悲济世精神的宗教,必定积极融入于国家和社会。在国际、国内遭遇重大灾难时,佛教徒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顽强精神,危难之际,忙碌在灾区现场的佛教徒的身影,彰显了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

        佛教史上,高僧大德从事造桥修路、兴修水利、行医施药、赈灾救难、兴教助学、救死扶伤等社会福利事业者,代不乏人。多年来,陕西省佛教界秉承这种理念,持续广泛开展救灾、帮困、兴医、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表达了佛教界的一片爱心。据统计,最近五年,陕西省佛教界共捐助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用于公益慈善事业,表现出我省广大佛教徒的慈悲胸怀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为佛教赢得良好声誉。

        本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以“佛教与公益慈善”为主题,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世佛联”的宗旨,受到各国佛教徒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省佛教界更是十分赞叹。籍此因缘,我从人间佛教的角度,向诸位介绍陕西佛教界对人间佛教与公益慈善的感悟。

        太虚大师认为佛陀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利生在人间,因此特别强调佛教的人间性与生活性。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居士鼎力宣扬人间佛教思想,由于契合时代人心,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成为时代思潮。他说:“我以为我们在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人在人间。佛法是源于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这里,赵朴初居士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是追求建立现实的人间净土,并把建设人间净土的修行具体为公益慈善的行动,即庄严国土和利益人群。庄严国土,就是要求我们以修行的名义,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改善和美化之,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山清水秀,林木葱茏,草原丰茂,土地肥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人间净土依报世界的修行。利益人群,就是要求我们对人类社会以慈悲的心理,遂自己的力量,施以奉献和帮助,让人类社会达到如孔子和孟子所主张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这是对人间净土正报世界的修行。

        一、佛教经典中对公益慈善的提倡

        1、慈悲思想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内源动力

    《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那么什么是慈悲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这样解释说:“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从这几段经文可知佛教是慈善的宗教、悲悯的宗教,佛教徒的修行应该以慈悲心为出发点。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对慈悲的定位更高:“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部专讲佛性的经典把慈悲在佛教思想中的地位,从原先修行的法门提升为修行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佛经中修行慈悲的榜样很多,著名的如佛陀舍身救虎、割肉喂鹰义无反顾;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药师如来发愿为众生除病消灾;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一切的修行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而成佛的果实,也要从修行慈悲而能够获得。

        慈悲的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如《普贤行愿品》中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凡此种种,皆为公益慈善,公益慈善本为佛教题中之义。

        2、报恩思想是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伦理动力

    许多人认为佛教冷峻无情,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不然,佛教是有情有义的宗教,从创立之始就主张佛教徒应该有报恩的情怀。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存发展,有四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一是父母,给我生命,育我成长;二是师长,教我知识,长我智慧;三是国土,载我平台,给我发展;四是众生,我的生存,多赖他们供给资源,所以佛陀要求佛教徒要有回馈的精神,用我们的力量,报答我们的国土环境和父母众生。

        3、因果及功德福田观念是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理论动力

        因果报应思想自然引伸出功德福田的观念。功德福田其实就是善的修行,善和积累,最终能让人们得到善的果报。佛教将福田分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则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和收养,还包括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在悲敬二田中,佛教更重视悲田。在《像法决疑经》中佛就这样说:“我于经中处处说布施,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悲田无疑是开展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实践平台。

        4、布施是最纯粹的公益慈善行动

        《法苑珠琳》中说:“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解脱悭贪的烦恼。那么什么叫布施呢?慧远在《大乘义章》中解释为:“以己财物分布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财施是拿出财物与人,法施是智慧理论教人,无畏施是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力量的布施。《六度集经》要求:“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真正的布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尽自己力量,开展无私的帮助。

        布施的实践,依《提婆罗大丈夫论》的观点,要以慈悲为出发点,“悲心起施能与众生乐聚”,“悲是三施之因,若无悲心施不清净”,“虽复大施,若无悲心不名为施”。还要求对受施的对象心存感恩:“菩萨见乞者时心大欢喜,胜于他人所见亲者”,“菩萨执手欢喜与语,犹如亲友”。 因为他们给修行者提供了种植福田,戒除我执悭贪之心,所以就要象《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讲的“自捧持所施之物,右膝着地欢喜奉施”来修行布施法门。可见,布施的法门是最纯粹的可敬可爱的公益慈善行动!

        二、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思路

        历史上佛教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根据社会动态也有不同,当社会动乱时,侧重物质救助,有助于社会稳定;当社会安定时,则侧重文化教育的投入,搞文化的慈善。

    结合我们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为开展佛教公益慈善事业提供如下思路,供参考。

        1、大力弘扬佛教慈悲思想,这是开展佛教慈善事业的根本保证。只有使慈悲思想广泛地深植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人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力量和更丰富的物力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上去。要面向社会民众,倡导自利利他的精神,弘扬乐善好施的风气,传播关怀互助的文化。

        2、和平与发展是最大的公益慈善

        当今的世界,并非是一片升平繁荣,有的地区仍然战火频仍,有的地区灾疫流行,当地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物力维艰,活着都面临严峻的困难,更遑论其他的权利尊严。在这样的地区,和平与发展就是最大的慈善。在这样的地区,施以佛法的甘露,熄灭嗔恨的战火;或者用无畏的布施,消除灾疫的苦厄,当然是理想的结局。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制止了琉璃王消灭释迦族的战争,天主教的特雷莎修女也曾让战争的双方暂时停火,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有一位佛教的领袖,展现个人的精神光辉,向世界宣扬慈悲柔和的佛教思想,化解歧见,平衡利益,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3、发挥团体、场所和个人的分别优势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分别发挥团体、场所和个人的特长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或依托寺院,或借助法会,或举办慈善文化活动,或成立专门的公益慈善组织,或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关怀某类特殊人群,或针对所在地的社会问题,或发挥拾遗补缺作用,在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残疾护助、护生环保、心灵环保等各个领域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

        4、应该在心灵救济方面发挥优势作用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施无畏于众生。这就是表现在面容、语言、行为上的慈善。对于遇到祸患之人或一些弱小无助者给予开导使其具足希望和信心,此种布施的精神至为重要。当有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修行慈悲奉献菩萨精神的最佳机遇。

        当今世界社会矛盾纷杂,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人们为了争夺名利不择手段,结果引发贪心、嗔心等种种不善心行,导致人心失去控制,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在社会存在贫富差别悬殊、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佛教慈善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人群之间的矛盾,化解社会动乱、危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也是心灵的宗教,能够直抵人的灵魂深处。去恶从善,关键是心净。“心净则国土净”,这也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实现个人与自我从内“心”上的根本和谐。个人内心的和谐,也必将有助于社会道德的提升,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将慈善的阳光遍撒于整个世界,开启芸芸众生的幸福心莲,让每个人绽放出美丽的微笑!

        慈悲的行者还可以通过法施、无畏施消除人们对老、病、死的恐惧,并能够于此受苦的境遇中,深悟人生的无常苦空,进而看破人生的种种妄想执著,放下此生的许多挂碍,重新使生命恢复活泼的生机,感受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佛典有语:“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以佛教慈悲思想为基础的公益慈善事业,有经典的依据,有教义的支撑,有优良的传统,有当机的创新。新的时代,借鉴历史的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和无畏的勇气,开展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新局面,必将为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