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主题研讨
  • 平等无私的大爱

    台湾慈济功德会  何日生 


        公益对于社会之贡献,以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鲁克说:「公益组织是价值的提倡者、实践者,及受益者。」公益组织倡导价值,倡导什么价值?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李奥纳多教授研究慈济,他将慈济放进管理学教案。李奥纳多教授希望哈佛管理学院的学生们能学习体会慈济的精神—「用爱做管哩,以价值做领导」。

        慈济精神就是大爱精神,大爱精神就是体现佛教慈悲等观的理念。证严上人用爱作管理、以信念、价值作领导,其目的是为了要让这个社会的人心更净化,弱势得到照顾,证严上人的三个大愿望:「希望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所以慈济的大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精神与情怀,什么是慈济大爱,就是证严上人最强调的「无所求的付出」,不只无所求,付出还要说「感恩」,那就是整个慈济大爱的核心价值。

        佛教讲缘起性空,万法皆为缘起,没有本质,一切都是相对关系,所以说性空。既是缘起性空,我们就应珍惜这个因缘,珍惜这个相对关系。证严上人的慈善核心理念就是「付出无所求」。付出就是缘起,无所求就是性空。所以「付出无所求」这样的现代语汇,它背后的精神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每个付出就是缘起,不执着于那个缘起,心无所求,就是性空。

        怎样能做到付出无所求呢?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斯(John Rawls),在他的「正义论」一书中阐述,什么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机会均等。以佛教精神就是慈悲等观。我们将慈济大爱精神归纳为三种平等爱,一是教富济贫,无分别的爱一切人,这是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一种平等爱,教导富有的去济助贫困,不是等有钱才去帮助人,而是心灵富有。第二是济贫教富,给予弱势的人最大的利益,给每一个人公平的爱的机会。第三,对于有怨、有憎的人,我们还是为他们付出,亦即用爱响应仇恨。

        无分别的爱一切人

        慈济的缘起是三十个家庭主妇,每天存五毛钱,五毛钱不多,不影响生活但可以帮助人。当时慈济志工买菜时省下五毛钱,结果卖菜的知道了,原来这些家庭主妇省五毛钱是要去帮助人,卖菜的也要加入,当时在花莲就开始了慈济的竹筒岁月。每一户都有一个小竹筒,每天存五毛钱,所以爱心从一小步开始,善心人人能做。慈善,对证严上人来说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权利。有爱心就是富有的人。所以教富济贫,无分别的去爱一切天下人。

        慈济在八十三个国家地区做慈善,每一年造福超过两千万人,横跨五大洲,从台湾开始到全世界,如中国大陆二十八个省都有慈济的慈善活动,在印度尼西亚、在马来西亚、在中南美洲、在萨尔瓦多、在巴西、在阿根廷、在美国、在非洲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津巴布韦,八十几个国家,不管是何种宗教,何种种族及文化,都无分别的,平等的爱他们。这是无分别的爱一切人,是慈济第一种平等爱。

        慈济强调亲身付出去帮助人,不只是捐钱,而是要身体力行去付出,志工扛起大米去发放,不只是发放,还要以感恩心付出。慈济志工要向受助者鞠躬表达感恩。透过亲身去接触苦难,见苦知福,在帮助别人当中激发人内心的慈悲。

        从「行善」到「善行」,不是布施有功德就是好人,涅盘经里讲不吝、不欠别人的钱财是下乐,有钱财布施是中乐,身口意清净是上乐。慈善的目的不只是去帮助人,这是好人的第一步。更要修持内心的品行、品格,要做一个好人,让人景仰你,让人见了你欢喜,这是内心不断的修养修练的过程。所以「从行善到善行」,要从生活中将一切的善行体现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张显慈善的目的与使命。

        所以证严上人说:宗教的意义,「宗」是人生宗旨,「教」是生活教育。人生宗旨是利益他人,生活教育是净化自心、修养人格。

        证严上人讲「感恩、尊重、爱」,是布施的三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要尊重,要给予爱,为什么慈济强调亲身布施,因为我们不只是给予物资,给予爱。感恩的给予爱心,才能创造爱的循环。

        启发一切人都能够去爱人

        第二种平等爱,是让一切人都能够去爱人,悉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去布施。慈济在南非有上万志工都是祖鲁族的黑人志工。过去十年来慈济帮助他们,大米发放外,慈济开设缝纫班帮助三万个祖鲁族妇女学会做衣服,到市场卖了钱帮助自己的家庭。他们没有将钱花完,而是留下几个百分比再到别的村庄开社缝纫班。十年一共开设了六百个缝纫班、六百个村子,造福三万多个妇女。

        这是一位华人慈济志工潘明水所带动起来的慈善计划,所以一个人人格的觉醒,如潘明水,可以造就很多人。从心灵开始、从修养开始,潘明水带出三万个缝纫班以后,带动一万多个祖鲁族妇女出来做志工,他们都是黑人、讲祖鲁族话,他们生活上不算很富有,可是还愿意去帮助老人,周末去照顾艾滋病,平均每日有五百个黑人妇女煮热食提供给一千个爱滋孤儿,这是在南非德本。

    这批祖鲁族妇女受证当慈济志工,志工是要培训,志工是有专业的智能之需求,他们穿蓝天白云,很活泼,会唱歌会跳舞,他们编了一首歌,他们都还是基督徒,没有变成佛教徒,参与慈济的目的不是成为一个信仰者,而是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南非志工们编了一首歌,他们出门会边唱边跳:「今天我出门要做好证严法师要我做的事,否则我回去对不起耶和华。」牛津大学彼得克拉克教授曾说,这是宗教大融合,宗教的边界慢慢融合了。

        南非的一位最重要、最资深的黑人志工葛蕾蒂丝女士说:”We are doing God’s work. 我们是做上帝的工」「Through Tzu Chi, we are even closer to our God”。通过慈济我们更接近上帝」。这些志工从过去是受助者,到现在可以去帮助人,这是教富济贫后,还济贫教富,启发她们富有的心,这创造爱的循环。这个爱的循环关键就在于感恩心,付出的时候要感恩他,给予爱、给予尊重,使他们觉得被爱很好,我要跟你一样去爱人。被慈济帮助的南非学校,一位南非的小孩,被问到,「你长大后要做什么?」他说:「I want to be Chinese,我要当华人。」因为华人很好,一直帮助我们。慈济没有改变他们的宗教,而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改善整个对于生命的看法。知道付出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2008年缅甸大风灾,将近几十万人往生,海水倒灌,整个稻田都黑掉了,慈济去发放各种物资,包括稻种。稻种有了后他们播种丰收,因为农人都还是佃农,不是很有钱,受到慈济的帮助,他们想起古老的教诲,他们也要布施,所以有位旦仓先生,他开始发动,每天煮饭前先抓一把米,放在米扑满,这一把米是要给比我更贫穷的人。米扑满如同慈济早期的五毛钱竹筒岁月。每天一把米,一户、两户、一百户、几千户,几个月后集合起来又跟慈济人去发放布施,这是「济贫教富」,济助贫困角教导他们心灵富有。在菲律宾,慈济现在有两万多个天主教徒在培训志工,同样在印度尼西亚也有几千多个伊斯兰教徒成为慈济志工。

        怨亲平等爱

        第三种平等爱是「怨亲平等爱」,亦即「用爱响应仇恨」。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印度尼西亚差不多十年就有一次排华,在排华最激烈的时候,华人都急着往外跑,证严上人向印度尼西亚的慈济志工说,我们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头顶别人的天、脚踩别人的地,我们要借机付出回馈。所以慈济志工没有逃走,留在雅加达继续发放。在1998年,暴动最高峰的时候,慈济志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又发放了十三万人次,包括军警,包括贫苦的百姓,这个转折点慈济志工在族群最冲突的时候用爱去响应,这是佛教慈悲等观的情怀—怨亲平等观。

        2002年雅加达大水,整个淹没了,十三条河全部淹起来,有一条河叫红溪河,这条垃圾河宽七十米,全部都是垃圾,长十公里都是垃圾,住了上千户在这个垃圾河上,河中间都有用木板围起来小小的空间,那就是茅房。有人在此上厕所,再走几公尺看到有人用河水刷牙,再过几公尺看到有人用河水洗澡,在走个几百公尺看到有人用河水做豆腐,人间地狱莫过于此。

        慈济人将这整条长达十多公里布满垃圾的红溪河整理干净,并且办义诊救治将近五万人。印度尼西亚的慈济企业家出钱出力,将住在河上的上万名居民迁出,然后兴建大爱屋让他们有崭新的住所及亮丽的小区。慈济志工更在小区内兴建学校,让下一代的孩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有一个永久性的义诊中心及建立庇护工厂,让这一群原本贫困的住户,有稳定工作可以谋生的机会。慈济志工更为小区里回教徒住民,盖一座各宗教都可以使用的聚会所。慈济人对于一向仇视的印度尼西亚人不只安身,安心,还要安生。这是力行平等爱之最高意义,也是证严上人不对抗之宗教本怀。

        证严上人所提出并积极实践的无私大爱,亦即「平等爱一切人,令一切人皆能爱,怨亲平等爱」,正为西方之自由、平等思惟具足后,所留下爱的理念之缺口找到完整的归属。证严上人四十多年来所实践的「无私的大爱」,应该是当今人类消灭贫穷最终与最高之理论及实践依归。

        真正的自由是爱,只有在爱中,人才能获得自由;真正的平等也是爱,只有人人都互爱,才是真平等。在慈济社群里,富裕的人去帮助穷困的人,实践上人的教富济贫之理念。贫困的人被帮助,最终也成为帮助别人的人。这就是平等,而这平等是透过爱所得到,这也印证佛法所说的三轮体空的信念:三轮体空亦即「没有给予者,没有接受者,连给予这件事都不存在。」这是真正的大自由,这是证严上人的信念——付出无所求。

        因为爱他人无所求,所以能心无挂罣;无挂罣的心就是真正的心灵自由。佛教思想中的自由,是心不被欲望捆绑,心不被外在境界牵绊,就是心灵的大自由。而这种内在自由是透过节制的心才能达成。人心能自我节制,欲望才能受到控制。人心能因节制产生定力,就不会被外境所羁绊。而人心都能互爱,环境或群体就不是对个人之禁锢,而是成就个人最好的助力及场域。因此无私的爱,是心灵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基础,也是最终的出路。
        消灭贫穷是本世纪也是人类有历史以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和目标。贫穷不是起因于无知,而是源于无止尽的欲望;贫穷不是导因于落后,而是冷漠的缘故;贫穷不是因为资源不足,而是过度浪费;贫穷不是因为社会缺乏正义,而是坚持因为正义造成对抗与仇恨,耗费巨大的物资。

        消灭贫穷不只是从富人捐款开始,而是从一个节制的心萌芽。今天掉在地上的一粒米,可能就是几百万公里外饥荒的原因。眼前的仇恨对立,正是造成地球另一端孩童饥饿的关键因素。人类只有开始接触贫穷,不再觉得贫穷遥远抽象,我们才能认知自己的欲望乃他人穷困之渊薮;我们只有开始互助,实践无私的大爱,并且用爱化解一切种族、宗教或国家之纷争,我们才能永远地驱离贫穷于地球之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