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明生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人文普世价值的传播和助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佛教的慈善理念
l、缘起观的慈善理念
关于缘起的定义,《阿含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深刻揭示了世出世间诸法的生灭规律,以及存在、变异的法则。此、彼,生、灭在缘起的平台上的结果是平等的,而非对立的。人皆好此恶彼,只是因掺杂个人衡量的标准而致。缘起平等的观念,对于慈善的启发则在于慈善的动机。世间有真善,伪善,半善,满善,有求善,无求善。佛教的善,不仅是修身之法,也是化他的法门。如欲受《优婆塞菩萨戒》就要行六方供养,惠及父母、师长、眷属、仆人、老病、困苦,借此成就菩提心的发起因缘。所以佛教的慈善理念,首先建立在平等观念上。只有平等,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故而维摩诘居士“以众生病为菩萨病”。
2、智慧观的慈善理念
深刻的慈善理念要以善巧的方式来展现,也即是有好办法更要有大智慧去运用。上文中缘起观所揭示的规律是,存在的事物随着依靠的条件而发生变化。既然一切都在变化,这就启发我们观察因缘、利用因缘。如“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诸佛智慧,要假方便而能证得”。对于慈善的效力,最大的慈善是救命,最难的慈善是觉悟。在佛教看来,获得智慧,解脱烦恼才是最终的慈善。如灯一般,一灯能传无量灯,无量灯能遍法界。以此看来佛陀最初舍俗出家、苦心布道就是佛教慈善第一人。具有智慧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所负的责任和使命。智慧在做慈善这件事上,尤为重要。
3、自省观的慈善理念
无论是平等的出发点,还是智慧的前方便,都是为了成就慈善的圆满。佛教做慈善,与政府和社会其他个人、团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做慈善的主体是佛教徒,佛教徒的本色是信仰佛法,慈善是传持佛法的手段。慈善作为实践慈悲的一个方面,他的功能是沟通佛教与社会大众的媒介,是佛教回报社会的一个方式。在兼顾利他的同时,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也应是慈善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我慈善的基本内容是完善自我,以及以我为中心的持久、合理的发展。只有自己是正常的,才能更好地输出。如果自己尚且需要别人的救济,如何能拯济他人?“被慈善”、“被捐款”毕竟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常态发展,做慈善的人应有自我慈善意识,一是为保证自己不被慈善,二是可以慈善他人。上述三个佛教慈善理念,不仅在古代指引佛教正确地做慈善,而且在当代佛教中仍旧策晋着佛教界不断践行,积极奉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宗教慈善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实践
1、基本概况
自1994年至2012年底,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团体有70余家。2012年国家宗教局联合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我国宗教界迎来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全国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和实物·,折合人民币18.6亿元,涉及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残疾互助、扩生环保、心灵环保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现代慈善的新颖理念、完善体制、专业运作、佛教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慈善经验。
2、当代佛教的六类慈善
其一、慈善赈灾。中国佛教界在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火灾、车祸等天灾人祸方面,积极组织及时救助和灾后救援工作。尤其在98洪水,03非典、08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不仅号召倡议救助,而且发动全国佛教界捐款捐物,使灾难破坏程度尽可能减小,大大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其二、慈善助学。佛教界格外倾注助学、助教的精力。如世俗教育中,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发起成立“慈云助学服务中心”,重庆市“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上海“觉群慈善专项基金”等等,在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设立助学助教金、资助特教方面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三、慈善扶贫。对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以及贫困个人进行帮扶,扶持和改善其生产生活、健康条件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如重庆市佛协的“母亲工程”,兰州报恩寺的“甘露工程”,广东省佛教协会的“百寺扶千户”等活动,受到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其四、慈善医疗。秉承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命将终”的慈悲情怀,中国佛教界一方面应缘施医施药,另一方面建设慈善医疗机构,常驻常施。以广东省佛教协会为例,全省现已有1l家佛教慈善中医诊所,惠及特困群众。云南西双版纳的“佛光之家”协助政府宣传防艾,关怀患者。此外慈善义诊进入社区,方便民众,为社会稳定,人心安宁做出了贡献。
其五、慈善养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数的13.26%,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机构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中国佛教界忧政府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有条件的各寺、佛教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佛教养老院,仅江苏省就有20多家佛教养老院。佛教的养老院有其特有的安老养老方式和临终关怀内容,使其生也安乐,终亦庄严。
其六、慈善环保。时至今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由此背负的代价也日益沉重。佛教教义中有“依正不二”, “依随着正报转”的教义,在生态环保、心灵环保方面积极开展环保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如广东省佛教协会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每年6月6日联合举行“放生日”活动,广州大佛寺垃圾分类影响一个城市的环保意识。提倡护生放生,节约惜福,推行素食环保,提高低碳效力,资源回收等等。特别关注“心灵环保”的慈善领域,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菩提树下的对话”、开设佛学讲习班、禅修夏令营、佛教文化节、临终关怀等心灵环保活动。通过心灵的净化和富足,从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
三、佛教慈善事业的设想
佛教慈善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未有效整合,组织之间沟通合作不足,内外协作力较弱,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慈善平台不够广泛,做慈善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措施方法常态化,相互间仿效性强,缺乏创新,人才仍然紧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使得佛教慈善的能量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起到更大的作用。毋庸置疑,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借此机会提出一些浅见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弘扬佛教慈善理念,将人间佛教思想与佛教慈善融为一体,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适时开展全国性乃至全世界佛教组织的交流学习,择善而从,共同发展。
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专业队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慈善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将佛教慈善组织建设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
再次,要彰显佛教慈善的特色,将善心与智慧相结合,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统一,把追求人的境界的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全面发展当作最大的公益。将“爱心传递”和“授人以渔”作为佛教慈善永恒的主题。同时,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打造中国高效、公信、可参与的佛教公益渠道和公益平台。
最后,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推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更好利益众生,彰显出佛教的社会价值。
结 语
中国佛教的慈善理念切实、独到并且深刻,不但符合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精神,而且契合当代的时节因缘。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佛教界积极践行缘起、智慧、自省的慈善理念,在赈灾、扶贫、助学、医疗、养老、环保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总结固有的成功经验下,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只有建立更好的完备的制度、培育人才、提高平台、开拓途径,才能不负时代和信仰赋予的使命。相信只要坚持秉承“立足世间修菩萨行,奉献社会成菩提果”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有社会大众参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一定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