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历代高僧
  • 窥基大师

     

     

     

      窥基(632~682年),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迟,因其着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京兆长安人。他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里;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窥基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年)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六五四年),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顶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六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 的翻译。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玄奘在印度,将着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了回来。开始翻译时,拟将十家注释各别分译。但不久,窥基就向玄奘建议:将十家的注释糅合起来,成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后人无所适从。玄奘同意他的建议。窥基自己说这一部译典是“商榷华梵,甄权重轻,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对于十家疏义,采取了护法的注释为主,加以抉择组织。

      这种糅译的体裁是窥基独创的,他在“唯识枢要序”里说:“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尤难,况更摭此幽文,城为未有。”可见他对于本论的译成,是有创造性的贡献的。“唯识二十论”,原有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和陈真谛的两种译本。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佼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不闲奥理,难具陈述……基受旨执笔……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这段话是他对于佛典新、旧译本优劣的总评,也说明了新译是从那些方面来校正旧译的。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他又是当时造疏最多的一人,称为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之下写成的,如“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凡兹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头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着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如“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

      窥基的着作,共四十三种,计现存三十一种。其所注疏的经典,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所释诸经论本文,都用玄奘译本。

      窥基的着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细至一字之微,也有专章分析,如“法华为为章”把“法华经”中所有“为”字归纳起来,得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表现出他所提出的“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他的着述内也常常表现运用因明以立说的倾向。要了解玄奘的学说,现在所可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窥基这些着作。

      玄奘去印之前,曾在国内到洛阳、长安、成都等处参访研求,对“摄论”、“杂心”、“成实”、“俱舍”都深有造诣,觉得好多问题还不能解决,才发愿往印度求法,以极大的努力,穷佛学的底蕴。他回国以后所译“般若”、“瑜伽”、“婆沙”、“俱舍”、“杂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罗很广。其学说要点折中于总赅三乘教学的“瑜伽师地论”,而以之贯通一切,这是依据部派佛教、大乘唯识学说的发展而得出来的结论。玄奘在印度就学于那烂陀寺戒贤三藏,对继续发扬弥勒菩萨学说的无着、世亲,及其后继者陈那、护法之学,均亲所禀受,回国以授门下,各有专弘。窥基组织师说,广制诸疏,加以发扬,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玄奘逝世后,学人多认窥基为玄奘继承者,讲习取为准据,成为奘门的权威,为国内外同所景仰,后逐成为慈恩一宗。

      玄奘在世时,中国佛学的瑜伽学说盛极一时,但在窥基以后,华严、天台、禅宗渐次兴盛。华严宗反对三时判教,天台宗反对五种姓之说,禅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于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识之学就逐渐消沉下去。再经过天宝以后的兵乱,唐武宗的灭法,窥基着作在其时就佚失了一部分。宋仁宗天圣初年(一〇二三年),内廷出所藏窥基着作十四种,四十三卷入藏刻板,“金藏”曾据以副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遗版蜕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宝勘同录”上仍见着录。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为据,未及搜罗,因而散佚失传,后人讲习失所依据,此学逐终于寥落。

      窥基一传弟子慧沼,再传智周,均能继述阐扬。智周弟子有新罗智风、日本玄昉等,于第八世纪初并将窥基着述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从日本搜罗得慈恩宗着作多种,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