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历代高僧
  • 道宣大师

     

     

     

      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业,第二年就在日严道场落发。二十岁时,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受具足戒。

      二十一岁就在智首门下听受律学。智首是当时新兴的律学大家,“钞疏山积,学徒云涌”,长安独步三十余年。兼弘“地论”和“四分”的灵裕,以及先在关中弘阐“四分律”的洪遵,都率众预其法筵,听受讲习。道宣在智首门下受教奠定了一生的律学基础。

      道宣在受慧頵和智首的教导以外,还经常跋涉山川去到四方广泛参学,自称“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周游晋魏,披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构彰于道听。遂以立年(三十岁)方寻铅墨,律仪博要,行事谋猷,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见“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序”)。说明他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咨广学,三十岁以后更从事于各项着述。

      武德七年(六二四年)。长安日严寺废毁,道宣随慧頵往新造崇义寺。同年他又往终南山,栖居于仿掌谷修习定慧,时有清泉涌出,因称为白泉寺。他在山整修十余年来的律学心得,于武德九年(六二六年),撰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今作十二卷),阐发了他为律学开宗的见解。贞观元年(六二七年),撰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卷(今作六卷)。四年(六三〇年)出外到诸方参学,广求诸律异传,曾到魏郡访问名德法励律师,请决疑滞(见“量处轻重仪序”)。九年(六三五年)入沁部棉上(今山西沁县棉上镇)山中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疏”二卷、随后又撰“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一卷、“疏”三卷、十一年(六三七年)在隰州益词谷撰“量处轻重仪”(一作“释门亡物轻重仪”)二卷“尼注戒本”一卷。十六年(六四二年)仍入终南山居丰德寺,至十九年(六四五年)撰成“比丘尼钞”三卷(今作六卷)。时玄奘三藏已由西域归国,他于同年六月被征召至长安弘福寺译场任缀文大德,参与译事。翌年(六四六)又返终南山,在丰德寺将所撰“羯磨”一卷增广为二卷,又将“疏”二卷增广为四卷(今作八卷),永徽二年(六五一年)九月又增订“含注戒本”并“疏”。于是他所开启的南山宗义的五大部疏钞至此完备。至显庆二年(六五六年)又撰成“释门章服仪”一卷。三年(六五七年)六月,他奉敕为唐京新建的西明寺上座,同年七月迎请玄奘入寺译经,他也参加译业。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又撰“释门归敬仪”一卷。干封二年(六六七年)二月,他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他所制的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戒。同年他撰有“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律相感通传”一卷。此外他还撰有“释门正行忏悔仪”二卷、“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卷、“净心诫观法”二卷等。

      道宣在佛教上的主要成就,即在于他对“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小大的创见。他对于律学的整理,如他所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两书就可以顾名思义。所谓“补阙”就是以其他部的文补充“四分”的阙义;所谓“随机”即是以“四分律”顺中土大乘的机缘。如他在“行事钞”(卷上一)中说:所以随其乐欲,成立己宗。竞采大众之文,用集一家之典。故有轻重异势,持犯分涂,有无递出,废兴互显,今立“四分”为本,若行事之时必须用诸部者不可不用。又说:“世中持律略有六焉:一、唯执‘四分’一部,不用外宗;二、当部缺文,取外引用;三、当宗有义,文非明了;四、此部文义具明,而是异宗所废;五、兼取五藏,通会律宗;六、终穷所归大乘之极。……此‘钞’所宗,意存第三、第六,余亦参取得失随机知时故也。”这说明他以“四分”为本,并对“四分”有义无文的地方参取诸部律,而最后以大乘为归极。同时他所撰的律学着述,则自称是“包异部诫文,括众经随说,及西土圣贤所遗,此方先德文纪,搜驳同异,并皆穷核;长见必录,以辅博知,滥述必剪,用成通意”的。道宣这一综揽诸说成一家言的学风,曾受到当时佛教界的广泛推重。但同时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他的见解,如东塔怀素批评说:“题云‘删补随机羯磨’,斯有近弃自部之正文,远取他宗之旁义,教门既其杂乱,事指屡有乖违”(怀素“僧羯磨序”)。这是代表另一部分学人认为道宣的着述是淆乱了“四分律”的本质而有所指摘的意见。虽然如此,道宣的学说在当时已风靡全佛教界,乃至从那时以来的中土律学家,差不多都以他的着述为圭臬;对于“行事钞”的解记之作,在唐宋两代就已多至六十多家。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见。道宣以“四分律”会归大乘的主要论据,即为心识戒体说。他认为“戒是警意之缘也,……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善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净妄源”(见“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

      他这一圆教戒体说的提出,当是受自其时旧新两译大乘唯识学说的影响。至于他证明“四分律”能通于大乘,主要有五种理由:一、“四分律”中,沓婆得罗汉后,心念此身不坚固,即厌无学身,求菩萨法。二、戒本回向文: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即是大乘的圆顿了义,不以其余二乘为归向处。三、律序一再说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和大乘“梵网”戒中所称佛子意义同样。四、“四分”舍堕求悔,先须舍财,如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罗轻罪,和大乘戒以心意划分轻重相通。五、如“四分”小妄戒,解释见闻触知,说眼识能见、耳识能闻等,以识为了义,也和大乘义理相通。由此五义,即以“四分”会通大乘。

      道宣以心识戒体为根据,因而对于佛说的一切教法判为三种,如“行事钞”说:“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惟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惟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此中第一种是小乘人行,观事生灭,是性空教;第二种小菩萨行观事是空,是相空教;第三种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是唯识圆教。他所阐述旨在第三。

      道宣又将佛陀一切教授教诫分判为化行二教,如“行事钞”卷一说:“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但泛明因果,识达邪正,科其行业,沉密而难知,显其来报,明了而易述。二谓行教,唯局于内众,定其取舍,立其纲致,显于持犯,决于疑滞。……谓内心违顺,托理为宗,则准化教;外用施为,必获身口,便依行教。”即以属于教理一方面的大小乘经论称为化教,以属于行持一方面的戒律典籍称为行教。这是他判别佛法的另一分类。

      道宣基于以上理解,因而主张“四分”圆融三学,并以大乘三聚净戒为律学的归宿(见“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这正合乎中土学人对大乘佛教的爱乐和机运,因而使他所倡导的南山律学从那时以来即盛行流传。

      道宣在佛教文史学上的贡献也很大。他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撰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同年入弘福寺参加译经,兼考证西域方舆,于永徽元年(六五一年)撰成“释迦方志”二卷。显庆五年(六六〇年)撰成“佛化东渐图赞”一卷(今佚)。其时佛道二教论诤甚炽,他于龙朔元年(六六一年)撰成“集古今佛道论衡”三卷,麟德元年(六六四年)又撰成一卷,合为四卷。同年又撰成“大唐内典录”十卷、“广弘明集”三十卷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一名“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又于麟德二年(六六五年)撰成“释迦氏谱”(一名“释迦略谱”)一卷。此外还撰有“圣迹现在图赞”一卷(今佚)、“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今佚,一说已羼入于现行的续高僧传内)、“法门文记”若干卷(今佚)等,可见他的致力范围极为广博。其中“续高僧传”、“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和“广弘明集”等,均为佛教文史上重要名着。唐智升称他“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奇,存护法城,着述无辍”(见“开元释教录”卷八),这是非常允当的。

      道宣生平“三衣皆纻,一食唯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他精持戒律的盛名并远传至西域。干封二年(六六七年)十月三日示寂,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窆于坛谷石室,建塔三所,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图写他的真容奉祀,名匠韩伯通并为塑像,以追念他的遗范。后人因他长时期居终南山,并在山树立了他的律学范畴,即称他所传弘的“四分律”学为南山宗,并称他为南山律师。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特出的有大慈(住西明寺,撰有“行事钞记”)、灵(山+咢)(住崇福寺,撰有“行事钞记”)、文纲、名恪、周律师、秀律师等。其中文纲和文纲的弟子道岸,相继阐扬他的遗教弘化最盛,朝耶崇奉,南山一宗风行更广。最后道岸还请得唐中宗墨敕,在江淮间推行南山律宗,使最后奉持“十诵”的东南一隅,也多改奉南山“四分律”。至今中国出家僧徒,还大多以他的“四分律”学为行持的楷模。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