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观(737~838年,一说西元738~839年),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年),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七五八~七五九年)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七六六年)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盘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七七二年)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七七五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咨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大历十一年(七七六年)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七八四年)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七八七年)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七九六年)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七九八年)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八三八年)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这是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卷五)本传”则说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未详所据]。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就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一作宝)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
澄观一生着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着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已佚的有“十二因缘观”一卷等。此外,据说还有“法华经”、“楞伽经”及“中观论”等疏钞,今不传。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契特深。在这基础上,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但思想中掺有禅宗、天台及“起信论”的成分,从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
澄观以前,法藏的弟子慧苑,违反师说,在所着“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中纂改法藏的“十玄”宗义,作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说。经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及“随疏演义钞”(卷一、二、十)中加以反驳,从而恢复了法藏“华严经探玄记”的十玄说,并加以发挥。又慧苑说法藏的“五教判”是受了天台四教的影响(在四教基础上,只加了一个顿教),因而另立了迷真异执、真一分半、真一分满、真具分满的四教。澄观在“华严经疏”里,对慧苑此说也加以驳斥,力彰法藏的“五教”义,更具体地以南北禅宗作为顿教(见“随疏演义钞”卷八)。
此外,由于澄观所处的时代正是六祖慧能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等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受禅宗影响颇大,从而极力融会禅教,如“随疏演义钞”卷二自述其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同时,他在解述华严家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也采用天台家的性恶说,如“随疏演义钞”卷一说:“若论(一作依)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又“华严经疏”卷二十一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澄观这一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