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古寺名刹
  • 西安至相寺

     

      至相寺,又名国清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南约三十公里的终南山天子峪内,为法界宗祖庭。隋文帝开皇初年,由静渊禅师始建。据《续高僧·普安传》载,周武灭法时(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京城长安名僧释普安栖隐于终南山梗梓谷西坡“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洁操泉石,连迹鱼禽”继又“引渊法师同上林野,披释幽奥,资承玄理”。法难将起时,京邑名僧静蔼曾赴京进奏,竭力抗谏终不听纳,由是“天地既闭、像教斯蒙,国令严禁,不许逃难”,静蔼知法难终不可免,遂率三十难僧逃避终南“投骸未委”,普安引众僧至西坡,安置于“幽密处所”草露风餐。普安则自己身居显露处,不惧严诛,每日乞索,供给逃僧衣食。众僧得以修业无废,协普安并肩“更开其所住”(或说在终南山“东西建寺二十七所”)。此乃至相寺前身。

      隋立,佛法重兴,逃难僧复应诏出家,后多迁往京寺,唯普安与静渊仍坚守山舍。未久,静渊东出潼关,投相州灵裕禅师处问法。至开皇八年,普安亦奉诏入京,留住京寺。静渊复“屏迹终南,置寺结徒,分时程业,三辅令达归者充焉”。至此至相寺才正式创立命名。

      开皇十一年(591),年逾七十四岁的灵裕禅师奉诏入长安,居兴善寺。隋文帝杨坚厚礼待之,欲立裕为国师,灵裕数辞方免。此间灵裕“凡有间隙,径投渊寺,欣畅意得”,继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初创之至相寺本居窄隘,兼近川谷,将延法众,为未日经远,灵裕亲卜西南坡阜,是称福地,非唯山众相绩,亦使供拟无亏,渊即听从迁往。故至相寺终于高踞于梗梓谷西南高阜上,坐西向东,长养在“终南正脉”的“福地”中,近一千五百余载。

      至相寺地处终南山北麓,地势雄巍,缓平而下。寺院周围林木环绕,下有百泉汇流,景色秀美。寺院坐西向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望东方群山,层峦叠嶂;向北俯视秦川沃野,历历在目;呈现出一派壮丽景象。此地形状如龟,寺院正处于龟背之上,后面依踞突起的龙背,前面面对着挺立的驼峰,左侧倚靠着龙首,右面紧临伏虎,负阴抱阳,瑞气葱葱。相传唐高宗李治出生于峪内,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诣寺敬香(距寺四公里山顶有避暑行宫唐王寨)。寺内有遗碑铭曰“终南正脉,结在其中”。故知此寺不仅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终南古迹胜景。至相寺在隋唐时期极盛,高僧辈出。清代称国清禅寺,成为曹洞宗的道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