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专题 > 世佛联大会 > 海众胜会
  • 千僧斋

     

      一、什么是“千僧斋”
      “千僧斋”顾名思义是大众供养千僧的斋会。《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
      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千僧斋亦相当盛行。如陈后主至德四年(586),诏请智顗大师于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唐太宗于贞观八年(634),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设千僧斋,懿宗于咸通十二年(871),于禁中设万僧斋。
      在日本,自孝德天皇于白雉三年(652)举行讲经以来,亦盛行此千僧斋。但所谓千僧斋,并非限于千人之数,乃系泛指对众多僧侣的供养而言。
      「僧」者,比丘之通称,我国及日本,皆称比丘为僧,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
      五种净德即是:
      (一)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佛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二)毁坏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福田。
      (三)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爱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四)委弃躯体命,出家之人委弃身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诚如昙延大师临终嘱咐隋帝,末代凡僧,虽未必如法,惟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倘随意毁之,则自招祸。帝闻之更哀恸不已,痛失良师,罢朝三日,设千僧斋以表其敬。
      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惟不久后,常见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意即是说昆山良玉,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有瓦砾,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罗汉可以生福,铜铁铸成的佛像,虽然不是真身,但毁之都有罪,泥龙虽然不能降雨,如大旱时望天降甘霖,求龙王下雨,还是要焚香礼拜泥做的龙王。有假像方能引起至诚心,凡僧虽不是真罗汉,但有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养必获其福。
      所谓三宝门中福可求,供养三宝,毋起分别心。佛说别请五百阿罗汉,不如以清净平等心依次供一凡僧,可得无量福,心无极限,则福遍十方,财无多少,则心该法界也。
     
      二、供千僧斋的殊胜功德
      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
      『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1.身相端庄。 2.气力增盛。3.寿命延长。 4.快乐安稳。 5.成就辩才
      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大功德。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
      唐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感天人送食。有一天律师问天神:“人间作何功德最大?”天神敬答:“斋僧功德最大!”
      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亦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下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出家众仰仗修行,进德修业;在家信众以供僧功德,福慧增长。也由于信徒布施道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让他们没有物资的缺乏,而能积极弘法利生,将佛法遍布世间,居士于此因缘供僧,可谓护法护教的菩萨行。
      浊世供僧福泽长
      众生处于此五浊恶世,所面对的烦恼,似乎从未稍减,不是战火频仍,便是天灾连连。有人得享盛世繁荣,却又精神困顿,五毒炽盛;如再受经济困境煎熬,则更如火宅之人,痛苦不堪。以此十方
      供僧功德愿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并让有缘众生能够发菩提心,广种福田,积善消灾,解厄除障。
      千僧斋会,功德广大,应验非常
      据《佛祖统记》载,隋炀帝于智者大师忌辰设千僧斋时出现奇应,当时司案点名,千数满足,但临斋受供时却多了一人,众人皆说是智者大师化身来受国供,是日午后,大众开启停放大师肉身的灵龛,只见床帐皆空,遗体不见;唐朝时,京师春夏不雨,皇帝下诏沙门释不空祈请上苍三天内降雨,法事开始之第二天已大雨倾盆,万物苏复,皇帝赐大师紫罗衣及杂彩百匹,并设千僧斋以报其功;宋太祖笃信佛法,未登大宝前,见周朝毁佛像,常伤感说:“毁灭佛法,非社稷之福。”登位后,即下诏兴复寺院,见沙门必作礼,亲手送食物给他们,并对左右说:“吾杀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建隆五月逢大旱,太祖皇帝往辛相国寺祈雨,进蔬食,设千僧斋,大雨即临。可谓有道之国,必隆佛教,有道之君,佛法必宏。
      供千僧所耗不菲,过去只有王室贵族始能办到,非民间百姓力之能递,惟心存诚敬,神佛亦必助其愿成。昔有释弘照,稚岁便口不茹荤,性务幽简,不悦嚣烦,二十岁出家,与二德及一居士结草庵避世,修习法华,虽居深山,却往往有人担食物送来。那时有百尺长之大蛇,常在草庵出现,低身听经,法照大师虽然知蛇不会相害,却恶其腥臭,惧其形状,以杖挥赶,蛇都不肯离去,大师再令居士驱逐出屋外,居士以绳缠蛇颈,系于大树之下。是夜,法照及居士,梦见一女人,掩泪涕泣说:“弟子是此山神女,性乐闻法,惭愧数次以秽形之体干扰,今次被驱缚,辞师远去,不复闻诵大乘,以此为恨。”法照等梦醒后,互相讲述,征得梦属相同,即执火炬前往观看,果然见蛇已死于树下。居士号泣投地,懊悔忏谢,就其尸旁,共为诵经,又发心设千僧斋,唯苦无钱财,忽然在庵侧拾得银两,于是下山做会,所拾之数刚好馔千僧斋会。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民国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来山进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更知道在三宝门中要广种福田。所以他诚恳的发出无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斋,广结众僧缘。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居然亲遇罗汉,授他一尊古铜佛像,事后遍寻不见,所以他为感佛恩,撰一长文联语,悬于大圆通殿以志感念。今将联语及跋文抄录于后:「航海朝普陀,遍值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铜圣像,想是应真阿罗汉;梯山礼大士,喜游驰两名刹,趋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灵出趺坐紫金身。民国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师尊之约,来斯进香,兼酬斋僧之愿,饭僧后,念佛到大圆通殿,大融在门首,迎接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铜圣像一尊,仰目视人,弗见踪影,想系阿罗汉现身示法也。特撰联语悬于殿首,以志纪念,且供诸来客,发信愿心,一诚有感云。
     
      附:印光大师募化设置千僧斋会序文
      泥龙虽不能致雨,祷雨者必祭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求福者须供凡僧。而况观音大士现身尘刹,寻声救苦,其应化之迹,在乎普陀。是以历朝钦敬,举世尊崇。其山僧众,及十方来者,皆属如来弟子,大士儿孙。当香会时,几满二千。其中凡圣交参,行位难辨。可不念大士恩,培出世因,以至诚心,平等供养乎。心若真切,不但住世大阿罗汉如宾头卢尊者等,定来应供。即大士或亦现凡僧身,俯临法会。其功德利益,何可名言。某拟于来年二月间,于法雨禅寺虔设千僧大斋,广结良缘。非但自力微弱,实欲与人为善。因募善信,随心乐助。入宝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泽者各报佛恩。
      ——《文钞》之《募设千僧斋序》印光大师 著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