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18日 陕西宝鸡)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诚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宝鸡,举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闭幕式,因缘殊胜,欢喜无量。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圆满完成了本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各项议程,共同参加了大会开幕式、瞻拜佛指舍利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斋僧法会、传灯法会、佛教主题晚会、佛教与公益慈善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交流,开展了畅所欲言的研讨,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果。在此感谢攀洛·泰阿利秘书长及“世佛联”总部的各位同仁,感谢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法门兄弟,感谢对大会给予支持的中央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感谢为大会提供周到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大家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是本届大会圆满成功的重要保证。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作为国际佛教组织,自1950年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成立以来,致力于加强各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开展佛教教育、文化及慈善事业以增进世界和平与众生福祉,并积极促进不同区域佛教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佛陀的教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今年在中国陕西举办,也是“世佛联”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可谓因缘殊胜。来自全世界的高僧大德围绕“佛教与公益慈善”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共襄盛举。
现在,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佛教与公益慈善:一、公益慈善的界说;二、佛教的慈善理念;三、中国佛教公益慈善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四、现代佛教公益慈善的新模式。
一、公益慈善的界说
“公益慈善”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开展的慈善活动,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泛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公益慈善行为归属为第三次分配。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的三次分配进行了界定: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侧重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行的再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一般认为公益慈善就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
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缩小社会人群的贫富差距,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倡导一种慈善的氛围。公益慈善的开展应该说是人类回馈社会的一种积极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人性善心善行光明面的一种体现。
在西方国家,很多人把回馈社会当作理所应当的义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自己全部资产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悉数捐出用做慈善基金。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十九世纪的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对待财富的态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卡耐基看来,致富的目的应该是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给同胞,以便为社 会带来最大、最长久的价值。他认为:“财富主要不是个人的产品,而是社会的综合果实。”他在美国各地建了为数众多的公共图书馆,就是这一财富哲学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公益慈善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二、佛教的慈善理念
两千多年前,贵为太子的悉达多因不忍心看到众生所遭受的种种老、病、死等苦,出家修道寻找解脱一切痛苦的方法,最终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成就佛道。之后的四十几年间,释迦牟尼佛及其众多弟子,四处游历,随缘教化,救度众生无以计数。佛陀所讲无量经典流传后世,泽被众生,给无数迷茫有情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究竟意义。
1、慈悲为本与智慧相摄
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唐代道世法师在《法苑珠林》中说:“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
佛教倡行慈悲,并将其视为佛法根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十住毗婆沙论》说:“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为大悲。”(卷第十七)
佛教还极力倡导学修智慧,慈悲与智慧结合才是完善的。唐朝贤首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说:“初,大智离过,不住生死;次,大悲摄生,不住涅槃。”(卷第二)这是大乘菩萨以出世情怀做入世事业的心智境界。佛教空有不二的甚深教义与慈悲济世的广博情怀,为慈善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2、布施为首与五度相辅
大乘菩萨行以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纲,勤修六度成就自利,广行四摄切实利他,自利利他融成一体。如《(八十卷)华严经》说:“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卷第五十八)
六度、四摄皆以布施为首,可知布施是大乘菩萨道的首要,也是佛教慈悲济世情怀和因果缘起智慧的明显体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其布施者,于六度中最易修习,是故先说。譬如世间诸所作事,若易作者先当作之,是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见诸有情贫穷所逼,不能发起无上信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先施一切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廋医药,令心安乐,然后令发无上正等觉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以是义故,六度彼岸布施为门,四摄之行而为其首,犹如大地,一切万物依之生长。以是义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卷第四)
在实际布施的时候,如果能具备其它的善法来配合,特别是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五度来辅助布施,可使布施更加清净、持久、深广、圆满,远离污垢和缺憾。
布施分为财施、无畏施和法施。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三种布施所造的业轻重程度不同,以法施最为超胜。财施、无畏施都是暂时的,只能利益一时,不能利益长久;只能利益一人,不能利益所有的人。法施,不但眼前能利益,长远更能利益;不但可以利益一人,还可以通过辗转传诵,利益很多人,乃至现在和将来无量无边的人。但也不是说只要法施就可以了,这取决于受施人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往往是先施人以财物和无畏,然后再施以法,以便帮助受施者能够自立和觉悟,永远脱离种种不幸之困扰。
3、报恩思想与成佛资粮
佛教主张依正不二、自他不二,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都于自己或现在、或过去、或将来、或直接、或间接有恩益。佛教倡导上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下济三途苦(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智慧不拘一法,即所谓“普渡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中国佛教界特别注重布施之比喻“福田”的义理,作为佛教徒,应该知恩、念恩、报恩。播散布施、供养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
作为整体佛教,继承和发扬千年的善法传统,使之亘古常新、广度众生、推展十善,本身功德、意义重大,会累积更多的成佛资粮。圣者扭转业力要靠愿力,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先发大愿,然后去实践。当愿心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真正的成佛资粮,善行的动力就会更强大。
报恩思想、广种福田、积聚成佛资粮的观念,对促进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悲愿度众的愿力转化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世间行持,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