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3日,一个代表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佛教徒的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宣告成立,实现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四众弟子空前的大团结,成就了中国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奇勋。今年8月下旬,中国佛教协会将在北京举行八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回顾总结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把握佛教发展的殊胜因缘和大好机遇,满怀信心规划中国佛教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前位置:历次全国代表会议 > 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

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 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

(2002年9月20日)

一  诚

12 一诚法师讲话.jpg

 

各位代表:

  在祖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佛教事业日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全国三大语系佛教代表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因缘殊胜,人天共喜。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集体,我荣幸地被推选为会长,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几天来,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就我国佛教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我国佛教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勇猛精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意愿和信心,令人鼓舞。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将和大家一起,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地去开拓未来,赢取未来。

  各位代表,前年五月,深受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尊敬与爱戴的赵朴初会长不幸逝世。他的逝世,是我国佛教事业的巨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导人,一位导师,一位师长。全国佛教徒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同时,大家也在深深地思考,赵朴初会长去世后中国佛教该怎么办,这一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次的全国代表会议就是要研究、解决这一课题。下面,我结合各位代表的意见谈几点看法:

  一、向赵朴初会长学习

  赵朴初会长是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他杰出的一生,是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爱国爱教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以慈悲智慧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一生,是全国佛教徒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志存天下、心系民生、爱国爱教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学习他平易近人、与人为善、谦和开朗的质朴品格;学习他孜孜不倦、广学多闻、不断进取的治学态度;学习他发扬民主、兢兢业业、公而忘私的工作作风;学习他超然物外、豁达大度、清正平和的心灵境界。我们要把赵朴初会长的崇高思想和美德学习、运用到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去,成为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提高四众素质的最好榜样。赵朴初会长生前还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号召我国佛教界“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要继承赵朴初会长的遗愿,努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科学内涵,我国佛教界还要进一步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内容:以教育培养人才,通过院校教育、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培养合格佛教人才,是佛教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以修学净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觉悟人生、净化人心的重要内容;以慈善回报社会,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是佛教徒知恩报恩、慈悲济世、无我利他的积极人生观。慈济和奉献的精神要在佛教界大力倡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获得社会的认同,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以团结促导进步,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赵朴初会长在第六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上所作的《中国佛教四十年》报告中就指出:“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并进一步指出佛教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强调指出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和教制建设是保证。从我国佛教界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上述五个方面为内容的佛教自身建设仍然应该是我国佛教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力度努力去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一)关于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

  加强佛教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信仰建设就是要树立正信,具足正信,要加强对佛教教义、教理的学习,要在排除一切违背教义、教理的实践中巩固正信。没有信仰建设,其它一切建设都无从谈起,或者说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坚定的正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道风。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是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求僧尼具足正信,以戒为师,勤修三学,肃正道风。寺院负责人应具有相当的素质,以身作则,领众熏修,抓好寺院的道风建设。同时,各寺院要注意在建立良好道风的基础上,根据历史传承及实际情况树立宗风,以形成佛教对四众弟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我国佛教界的道风建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严重违戒犯戒。有的团体的主事者,对佛教的未来和走向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没有前瞻意识、忧患意识,安于现状,对弘法利生缺乏热情,或者只关心自家寺院,对外界、世事殊少关心;或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不修行、不守戒、僧尼伪滥等败坏佛教形象的现象无动于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团整体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团主事者自身素质的好坏和高低。主事者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心无远虑、疏于管理,教团内部必然产生败坏佛教的恶行。我国佛教界目前在道风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关于佛教组织建设和教制建设

  加强佛教组织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保证。各级佛教协会和寺院的组织建设是佛教事业顺利开展的保证。寺院要在继承和健全丛林组织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管理,改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宗法制、任人唯亲等有碍佛教事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绝不容许十方丛林重新沦为子孙庙。任用住持及班首、执事,要坚持爱国守法、具足正信、戒行清净、作风正派、具有一定佛学知识和办事能力等条件。全国和地方佛教协会都要健全组织,特别是要加强省级佛教协会的组织建设,使之成为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工作实体。这样,既能保证佛教事业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教协会要按章程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的职能作用,在佛教自身建设和共同性的教务问题上发挥宏观决策、规划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总之,各级佛教协会都要健全组织,建立制度,保持佛教团体的特色,发挥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密切联系信众,深入调查研究,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独立自主地开展会务。要加强常务理事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与中国佛教协会本部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协商,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把各级佛教协会建设成为佛教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地,成为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成为团结各民族佛教徒的纽带,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好教制建设。在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建立健全佛教内部事务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佛教内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和规则,是加强佛教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体现,对加强寺院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四众弟子素质,有序地开展教务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佛教协会已经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其中关于传戒的管理办法自1994年9月颁布施行以来,有效地遏制了滥传戒的风气,得到佛教界的广泛认同。这是佛教教制建设的重要成果。针对佛教界目前仍然存在的各种混乱现象,教制建设亟待加强。譬如,抓紧实施关于实行僧尼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和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研究制定全国性佛教财务管理制度、居士登记管理制度、僧尼挂单管理办法等都势在必行。

  (三)关于人才建设

  大力加强爱国爱教僧才的培养工作,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信仰和相当佛学知识的僧才队伍,这既是党和政府对佛教界的要求,也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当前我国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要高度重视佛教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在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基础上,加强各级佛学院的建设,强化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变目前部分佛教院校名不符实、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状况。要统一规划新世纪佛教人才建设工程,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措施,逐步完善佛教教育体系。佛教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佛教院校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搞好中国佛学院和一些地方佛教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尽快制定、编写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各级佛教协会要在实际工作中大胆起用人才,使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从当前佛教人才状况来看,青黄不接的现象仍很突出,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方面是老一辈高僧大德相继去世,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的青年僧人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缺少有坚定信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德才兼备的僧才得不到重用;一方面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高级僧才却严重流失,学有所成的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为此,应建立健全佛教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库和人才交流体系。作为佛教教育体系,除加强院校教育外,还要加强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进修班。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教育应逐步开办函授教育、电化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同社会大学相结合的代培教育。要对四众弟子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成为既有宗教信仰又有社会主义文明公德的优秀公民。

  三、加强佛教文化建设

  在加强以上五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佛教文化建设。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佛教的学术研究,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寺院的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园林艺术,佛教与文物、旅游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以德治国”、“护国利民”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展佛教文化,进一步开展佛教文化研究,办好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法音》及《佛教文化》杂志,办好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金陵刻经处以及地方佛教文化研究和出版流通机构,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佛教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要继续发掘、整理佛教文化遗产,保护好佛教历史文物。佛教寺院在修建和日常的修缮维护方面,应特别注重文化品味、园林设计、协调自然与使用功能等诸多因素,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为弘扬佛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奉献力量。

  四、进一步做好弘法利生工作

  “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我国佛教界要足够重视弘法与慈善工作。要加强佛教徒对佛教教理、教义的学习,大力培养讲经弘法人才,通过讲经弘法活动,使初入佛门者建立信心,树立正信,在明了教理的基础上深入经藏,如法修行。慈善事业是佛教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佛教徒实践佛陀教导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佛教协会应成立常设的慈善机构,开展扶贫济困、赠医施药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进一步做好海外联谊和对外交流工作

  要继续开展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华人佛教界的联谊工作,加强交往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友谊。加强在祖庭庄严、佛像建造、法宝流通、人才培养、法务举办、文化交流、慈善救济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促进祖国统一和佛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要进一步发扬我国佛教国际交往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积极参加和支持区域性和世界性的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的和平友好活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六、深入持久地开展对邪教“法轮功”的斗争

  邪教“法轮功”剽窃佛教大量的名词术语,迷惑民众,骗取钱财,毁人性命,危害社会,严重玷污亵渎了佛教,伤害了佛教信众的宗教感情。“正邪不两立,显正必破邪”。我国佛教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对邪教“法轮功”的斗争,要遵照赵朴初会长的指示,“以理摧伏其谬论”,绝不允许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继续祸国殃民。在此,我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郑重呼吁:一切痴迷李洪志及其邪教“法轮功”的善良的人们,不要再上他们的当了,迷途知返,尽快回到自己亲人的怀抱。

  各位代表,去年12月,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科学论断,得到了全国佛教界的积极拥护和高度赞扬。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国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广大信教群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这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亿万佛教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奉献的热情和信心。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要像江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要坚决抵制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希望达赖喇嘛尽早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回到祖国的怀抱。

  各位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即将胜利闭幕。会议之后,大家就要回到各自的地方去。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去完成大会所赋予的各项任务。让我们同心协力,继承赵朴初会长的遗愿,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扬光大,为开创中国佛教事业的新局面而勇猛精进。